日记合篇
这是上一次的日记:不知道是啥时候的了,也没发布。
现在在图书馆偷偷写日记,因为直接打开豆瓣网页实在是太明显,有点不好意思被人发现我在公众场合写日记。于是我打开pages放在右下角折叠了一点,看起来不太明显。
最近有很多话和感想,其实经常有觉得应该记录下来的想法都由于没打开电脑而忘记了。我觉得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头脑上的进步很慢,积累的新思想也很弱,个人觉得没有新的动能进入,反而容易陷入在我以前就觉得不值得一提的牛角尖里,或者纠结在幻想别人的眼光里。我之前是发现人不能太陷入一种现状,而且我觉得人的思想应该会比现状更上进的,所以当太沉浸于现实的生活,那些芝麻蒜皮的事儿就会困住灵魂的脚步,或者说是幻想的脚步吧,当然如果环境是让你觉得时刻都在进步的,那么会更好。那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成长了。其实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处于一个需要去学习,需要努力达成什么目标的状态是最能够作为推手让自己进步的。对于生活的竞争,我一直很相信田忌赛马的技巧,这个是最能够凸显自己的优势和优秀的方式,比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外置条件的“公平竞争”外,这种手段反而能让自己建立自信。
刚才又扯别的东西去浏览去了,听了一圈的歌,回味了一些童年主题曲,实在是不想动笔投入学习,但是又没办法。
这是最新的4.6: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思考自己在思维上和情感上(对自身的情感,无关爱情)发生的变化。发现由于年龄的增长,而最近接触的人又多数年龄比我小,觉得应该得到他们的尊重,或者是应该得到“仰视”的眼神,(虽然不是这样傲慢的意思)至少不是对我的事情评头论足。对,前天就是在思考中发现这个高校环境的不对劲之处,在于这个屁大点的地方,我既是没发现优秀的人才,反而被这些平庸的小辈叽里呱啦(也不一定是评论我,而是八卦他人的行为)吵的心烦。我就在想,可能真是年龄上来之后阅历的累积和一些激素?的影响,在我二十来岁的时候也是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对于细节丝毫不敏感。但是现在反过来,反而在意起了别人对我的评价(不是评价内容本身,而是评价我这个行为我很在意),我觉得他们应该闭嘴,因为我觉得被一群我都觉得没什么优秀之处的人评价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但是我在意一群没什么优秀之处的人的评价行为更是可笑。所以现阶段的心态还是有些不稳定,不坚毅;也许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求变的人,所以我会习惯性的朝着不被时代淘汰的方向去做出一些可能性的思想上的改变,于是我的心里本身就是动态调整能力较强,并且会换位思考小辈和长辈的评价,这时候就会动摇自己的内心。这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现在每隔十年或者每隔五年人生的阶段肯定都是有一个很大差别的社会变化。30岁的我和20来岁的我处境不同,社会期望也不同。而我还是处于20来岁的心理年龄状态不加设想不加劳铐的思维能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对自己的矛盾。既想要这部分得到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但又不想承担晚辈应该有的角色成熟度。因此再这样错位的社会表现和心理差中激发出来了更为矛盾的心理问题。在摸索着解决这种我硬是不愿意长大的(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抵抗,而是本身不太愿意主动变老)行动里,如何对抗对尊重的期待。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打铁还需自身强”。由于我不想在外表(形象和话术)上强行符合30岁的社会角色,那么我应该更加努力的把能力叠加到30+的水平。因为30的形象会让人发觉“成熟”,再附带了30能力的社会期望。而我没有30的形象时,社会期望能力值也无法达到30,反而人们的观点普遍认为能力值=年龄表现值;因此最重要的在于我目前的年龄能力值真的还没有到30+,因此无法获得能力值带给我的“尊重”。当然,我也不能完全否认我的能力,毕竟我的个人认知相对来说我认为起码是高于身边大部分人的,除了我认为年龄能力值匹配年龄的部分朋友。
在我还在迷茫的青春期时总爱找一个“偶像”(也不专属于明星身份),喜欢看她优秀的生活,相当于塑造了我的某种程度上的价值观,亦或是审美,亦或是生活理念。但当越来越年长后,祛魅的现象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心灵洗礼的“偶像”让我对标一个前进的动力。只可能是偶尔一些角度会部分吸引到我,但难以做到完全的欣赏,也难以迷恋性地持续“追捧”。还有就是我觉得我现在的负能量,接收到的一些信息太多了。负能量有一种魔力,那些听来的坏事儿让你忍不住的讨论或者分析,让自己沉浸在还好我没有遇到这事儿,或者警醒自己如何避免遇到这事儿,但实际上这种事情在自身接触的生活走向来看发生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无聊而又平静的生活会让你觉得这些事情反复欣赏能够刺激你的大脑皮层,就像人为什么喜欢看恐怖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