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如竹 治学若莲
读罢《民国大师系列-陈寅恪》,先生的剪影在历史烟云中愈发清晰。这位"教授中的教授"在时代洪流里,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失明后的十年间,仅凭记忆口述完成《柳如是别传》,用考据之光照亮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恰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智者,于惊涛骇浪中闲庭信步。 先生治学如莲,出淤泥而不染。在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年代,他以"不为时论所劫"的清醒,拒绝学术工具化。即便面临生命威胁,仍坚持以文言著述守护学术独立,用"文章存佚关天意"的自勉,在浊世中绽放思想的清芬。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图腾。 最动人的是先生对学术的朝圣般虔诚。为考证钱谦益与柳如是的交往,他遍览明清典籍,连地方志中的片言只语都视为珍宝。失明后更训练助手用高低音区分史料类别,在黑暗中搭建起精密的学术宫殿。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恰似敦煌壁画中拈花微笑的苦修者,将生命融入永恒的智慧长河。 陈寅恪的生命历程,是知识分子精神的完美注脚。他教会我们:真正的学者既要像竹子般扎根大地,更要如莲花般心向苍穹。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精神愈发珍贵,值得我们永远仰望与追随。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