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一点心理按摩 一些妄自揣度
近来回国、旅行、再回国,一路忙忙叨叨,没什么机会梳理观点。一会又该出门,尽力把这几天思考的内容写下来,说不定未来有机会指着说是“马前炮”自吹自擂。
Trump究竟想做什么?
个人以为不论是谁,生活在世总是biased(主要指你我),因为接收到的信息总是不全、有偏,真实性也存疑。
关于Trump,I can't tell if he's mad enough and willing to destroy the us at all. 如果不考虑他完全疯了并且带着两院一起疯,那么他的行为总归会有内在逻辑—— why & how?
即便现在回望去年大选,我依旧认为Demoncracy的施政方针是优于Liberal的——因为Liberal的经济方案稳定不可行(还是在不考虑harris糟糕的个人能力情况下)。
Liberal的方案侧重无非:发债、发更多的债,低息环境,印钱,加税。好在鲍威尔是个挺有操守的人,他只看失业率和通胀,恪守央行的准则, 其他一概免谈。
如此能很显明地理解为何科技界大鳄大多支持Liberal(譬如apple meta)。对他们而言,加税收钱是收不到自己头上的——苹果大部分海外资金流向开曼群岛等地众多分公司,境内再加税,于它有什么关系呢?而低息环境是绝大多数tech企业所渴望的,意味着它们的融资成本会很低,方便圈钱or跑路。
此处援引一张微博上的图

在我个人看来,2020年美股市场暴跌时,正应是衰退来临的时期——市场估值正值高点、pandemic来袭,按照债务周期来看迎来衰退也是应有之义。吸取了2008年的教训,Fed选择QE量化宽松注入流动性(不再重蹈雷曼倒闭的覆辙),市场手段干预无可厚非。另一边,由耶伦主导的财政部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的方式刺激经济。双重干预下资本市场的修复速度非常快,要在以往,修复过程怎么也是10个月起步。
鲍威尔考量政策的角度较好衡量,当通胀高企失业率低时转向紧缩,从2022年中开始fed加息、缩表。而财政部不知道出于怎样的出发点,选择继续增加资金需求,扩大发债规模(期间相应的联邦雇员数量激增,雇员财富增长极快)。
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2023年网上闹过一阵子美国触及债务上限的事,类似的事情每几年都会发生一次,通过开会投票pass bill,债务上限解除后,耶伦快速扩张短期国债,补充TGA资金池。
发债或许是“必需品”,也有其合理性,唯一的问题在于,耶伦专注于大量发行短债T bill,压制长债T note和T bond的发行,罔顾扭曲的利率倒挂现象——通俗地说,大规模发行T bill必然导致短期利率上升,因为供应大于需求;远端利率则降低,因为需求大于供应。
不可忽视的问题:欠债是要还的。我为何认为Liberal的经济政策完全不可行?因为它和先前日志中所写过的Microstrategy一样,不停发债、推高市场、再发债,左脚踩右脚的游戏真的能上天吗?
目前比较清晰明了的情形是:由耶伦主导发行的海量T bill,将集中在2025、2026年到期,而这期间Fed的基准利率肯定还在4%左右徘徊(按照昨天鲍威尔的说法,今年预期2次降息),以中高利率水准再融资、展期的话,美国zf有极大的偿债压力。
为什么发一堆T bill,完全不发T note和T bond(该行为一直持续到2024年末,短期利率不断承压,鲍威尔扭转利率结构倒挂花了极大的力气)?我只能认为从当时往后看,唯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2025、2026是Demoncracy的任期。Liberal欠账 Demoncracy 还。
比较粗略的计算,债券市场利率每低1%,财政部再融资、展期成本会减少1万亿美元。而2025年整体再融资计划是9.2万亿,可见每低1%能缓解财政多少压力。
然而如前文所说,鲍威尔很有操守,他只看通胀和就业率,偏偏现在通胀有所抬头,就业数据亦十分强劲,没有加快降息节奏的理由。Trump喊过话要求降息,鲍威尔不为所动。Trump为此应当挺恼火。

Fed说缩表,真的缩得还不错。

财政部这边呢,并没有想要扭头的迹象。
综上,我是觉得吧,Trump想干的是至少这两年,压制股市资产端,把钱往债市赶赶,降低债券收益率,至少把2025、2026年的短债收益率压下来。传统情形下,股债有类似跷跷板的关系,而recession则会出现股债双杀,但新公布的就业数据又很强,衰退可能性存在但暂时还没真的到来,数据上似乎是有Trump折腾的空间的。
关税大棒看着非常疯癫,个人只能盲猜一下接下来的做法和走势:
1、不间断地发债、借钱撒出去全世界买买买的消费模式必定不可持续(前文所说,左脚踩右脚可以升天吗),第一步是缩减向海外供应商采购的规模。
2、既然缩减了,预算份额必然不如以前那么多,这些份额该给谁?喊着对各国关税都先狠狠加起来,看谁先来找自己谈。谈判,看对方愿意让步多少(缩减贸易逆差,完全砍光不可能,毕竟纯顺差货币是不可能作为国际货币流通的,但至少逆差规模不能离谱地远远脱钩于实体经济,至少不能远远脱钩于Fed资产负债表规模吧?),来谈得早的、态度好的、让步多的,给予优惠关税待遇(全减免也不太可能,10%吧,属于出口国可忍受的弹性范围内),并且划拨一部分采购预算份额给它;来谈得晚的,对不起,份额没你份,还要竖典型。
3、产业回流——当然全部回流属于做梦,至少不能延续先前印钱买东西的空中楼阁型经济模式——配合给企业减税(注册离岸公司的tech comp或许不在意,工业和小微企业倒是很在乎),拉一拉实体经济。配合缩减财政再融资成本,也算是开源节流了。
考虑到中期选举在明年11月,而且再融资压力最大的也是2025、2026这两年(看上图其实2027、2028压力也挺大,2029开始好些了,很难不阴谋论Liberal是故意的),要想减轻资金压力,时不Trump待,这两年大概率是政策上集中搞事的时期。
所以这段时间,该吃吃该睡睡,想太多也没用,看看未来能否应验这马前炮吧。
诶出门吃个相亲饭回来再写果然思路不顺畅了,写了篇什么东西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