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一辆新车

在我完全拥有这辆崭新的山地车之前,我只骑过一次山地车,是2024年年初,在北京,骑着我妹夫的山地车从海淀到天安门,又骑回来,往返41公里,用时两个小时十三分钟(怎么记这么清楚?刚翻的数据)。
在这里《在科文路,和它相遇》大概说过我一直不买一辆车的原因,怕闲置,怕丢,怕没地方存放,在这些惧怕里,一直到我去看车拿不定主意时,我才知道我最怕的是什么:怕做了决定又后悔,怕不敢承担自己做出来的选择。
当我下定决心要去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山地车也好,公路车也好,具体什么样的自行车,我只有一个要求,得有变速,得比共享单车出路,得能够支撑我骑行三五十公里,而不是共享单车骑行十公里以上就喊膝盖疼。
我抱着这样的决心去了,但是我还是拉上老何,老何给另外一个男性朋友打了电话,这位男性朋友是妥妥的技术派,车在他眼里就是自由拼装,就像组装电脑一样,什么样参数,什么样型号,样样精通,我当时正在第一家店里看车,我听完他的电话,脑子嗡地一下炸了。
我是来购物的,我是来买到一项服务和愉悦的,我不是来打开一门课程从头开始学机械原理,机械构造,机械是如何产生以及机械要如何为我所用,并且如何花最少钱买到最好产品,这不是我惯常消费之路。
我不关心它是如何设计,我也不关心它是什么样尺寸,什么样型号,它的转动如何产生,甚至它是哪个品牌,它有什么样理念,它在市场排行老几,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我只想一家一家去试,什么样材质,我骑上它,什么样转速,我还是骑上它,让它转动起来,让我的身体来感受,这才是我应该想要的。
可是,当时的我不知道,几乎要到气馁要放弃地步,当时状况很像我们人生中其他万万千千种选择,你认为这份工作不太适合你,你认为这段婚姻存续没有任何意义,你认为你不应该生下一个孩子,你认为当下很多事都在背道而驰,但是你没有办法下定决心去改变它,一来,你没有勇气面对,二来,你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举棋不定时,你会听从他人的建议,默认世俗的“安排”,“离婚不好”,“不要老二不好”,“人不能不工作”,“还是考公最好”,“一人过更不好”,一旦你和世人没有走到同一条路上,一旦你在另外一条路上稍显犹豫,“看看,早告诉你了吧。”“都跟你说过了,你又不听。”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种不露痕迹的“隔岸观火”更是潜移默化印到血液和骨髓里,除非一方永远归顺,默认另外一方什么都对。
我从天亮逛到天黑,在我认定我不会买到一辆新车时,我又去了另外一个卖车区域,店老板看着我挺沮丧走进来,他认为我不是来买车的,我也认为我买不到车(这里,老何因为工作离开了)。
可是就在我们两个一个没诚心卖车,一个没意愿买车这种略显无奈的客观现实里,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他由着我在店里在门前在更远处的柏油马路上一趟趟去试,反正天也要黑了,反正也不会有其他顾客,就都由着我了。
如果市场行情分为一二三四级,四级及四级以上的价位我是绝对不会考虑的,不管它怎么好,我确实支付不了,这是现实,那么在一二级里面我可以随便购买。
在这家店之前,我试到的都是一二级区间里的车,每一个都大同小异,价格持平,感受中等。
然而,这一家有了第三个选择,不管我怎么来回对比,不管我怎么一趟趟去试骑,不管我如何割舍不下,它和一二级的差别就是如此之大,大到我无法忽视,我一整个原地呆住了,只有身体是诚实的,只有你的感受是别人替代不了,也只有你由衷的欢喜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其次,都是别人说了不算。
但是,第三个选择超区间了,怎么办?
不管我如何选择,我都要面对选择之后的结果,是后悔,是懊悔,还是接受它,拥抱它,喜欢它,这些都是我要承受的,这些也都与他人无关。
当我最终在夜幕下,骑着我的中意之选,当我开心地在街上随着轮胎转动大呼小叫,当我切身感受到链条转动、齿轮驱动,还有轮胎和地面的醉人合唱,这是骑行多年共享单车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欢欣之旅,这些也只有自己最能懂,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