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
1. 作者简介与论著信息
作者简介 周淑萍,四川蓬溪人,1964年6月生。1986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古典文献暨辞书编纂研究所所长。
论著信息
- 书名:《两宋孟学研究》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 ISBN:978-7-01-005713-2
- 内容结构:全书分导论、上编四章、下编三章及附录,共440页。聚焦两宋时期孟子学的升格运动、非孟思潮及思想诠释。
2. 论著摘要与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 孟子升格运动:两宋时期,孟子地位从边缘跃升为儒家“亚圣”,《孟子》由子书升格为“兼经”,并被纳入科举体系。这一过程由理学推动,旨在对抗佛老,重构儒学道统。
- 非孟思潮的多维原因:李觏、司马光、叶适等人非孟,既有学术批评(如孟子心性论无验),也有政治斗争(如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对立)。
- 人性论的理学化:宋儒以“性即理”重构孟子性善论,朱熹提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调和性善与现实的道德差异。
- 王道政治的重构:宋儒以“王霸之辨”批判现实政治,主张井田制与民本思想,强调道德实践与制度设计的结合。
3. 核心史料与重点原文
核心史料
- 《孟子集注》(朱熹):以天理论释性善,确立孟子在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 《尊孟辨》(余允文):系统回应非孟思潮,强调孟子对道统的继承。
- 《习学记言》(叶适):批判孟子心性论与王道论,主张回归孔门实践传统。
- 《南轩孟子说》(张栻):结合心性论与经世思想,阐发孟子政治哲学。
4. 文献综述与对话对象
文献综述
- 前人研究: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关注诠释史,董洪利《孟子研究》梳理文献,但多聚焦思想史个案。
- 本书突破:
- 非孟思潮的深度分析:揭示李觏、司马光非孟的政治动机(如反王安石变法)。
- 诠释文献的系统整理:首次全面分析两宋二十余部《孟子》注本,如张九成《孟子传》的理学化阐释。
5. 研究范式与研究框架
研究范式
- 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从科举改革、政治斗争等背景分析孟子升格。
- 文献学与哲学交融:既考辨注本真伪(如托名孙奭的《孟子疏》),又剖析思想创新(如程颢以“诚”释浩然之气)。
研究框架
- 上编(历史演进):梳理孟学从先秦至宋的沉浮,重点分析升格运动的内外动因。
- 下编(思想诠释):分专题(人性论、浩然之气、王道论)探讨宋儒对孟子思想的改造。
6. 研究贡献与后世影响
学术贡献
- 填补非孟思潮研究空白:首次系统阐释宋代反孟思潮的多重动因,如司马光《疑孟》与新旧党争的关联。
- 重构孟学诠释史:揭示宋儒如何通过注孟构建理学体系,如张载以“天地之性”发展性善论。
- 方法论创新:结合经典诠释与政治文化,展现思想史的动态过程。
后世影响
- 奠定孟子理学化基础: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标准,塑造后世儒学正统。
- 影响东亚孟学:日本江户学者(如伊藤仁斋)借鉴宋儒注孟,形成古学派诠释传统。
7. 不足之处与研究空间
不足之处
- 文献覆盖局限:对部分散佚注本(如游酢《孟子杂解》)的分析依赖二手材料。
- 学派比较不足:未深入比较理学、新学、蜀学在孟学诠释上的差异。
- 理论深度待加强:对孟子阐释与佛道思想的关系(如禅宗对心性论的影响)探讨较浅。
未来研究空间
- 跨学派比较:如比较王安石新学与程朱理学对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诠释。
- 跨文化视野:探讨宋儒注孟对朝鲜半岛(如李退溪)及日本儒学的影响。
- 思想史与制度史结合:分析孟子升格与宋代科举、官学制度变革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