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马克斯·埃尔温·冯·舍伊布纳-里希特
出生日期:1884.1.21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里加
死亡日期:1923.11.9
死亡地:魏玛共和国,慕尼黑
效忠于: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王国
军种:德意志帝国陆军-巴伐利亚陆军
服役时间:1914-1918年
所属部队:第7巴伐利亚轻骑兵团“施特劳宾”(7th Bavarian Chevauleger-Regiment Straubing,1914年8-11月)
参与冲突/战争:俄罗斯1905年革命、一战、啤酒馆政变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埃尔温·冯·舍伊布纳-里希特(Ludwig Maximilian Erwin von Scheubner-Richter,拉脱维亚语姓名:Ludvigs Rihters)是一位波罗的海德意志裔化学家、军官、政治活动者、纳粹党早期重要党员。
舍伊布纳-里希特是一位出生在俄罗斯帝国境内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曾在1905年俄国革命中参与镇反,后在一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陆军,见证了亚美尼亚种族灭绝,并留下文件记录。他是“经济重建组织”(Wirtschaftliche Aufbau-Vereinigung)的创始人,也是战间期初期的纳粹主义意识形态领军人物。他是希特勒的亲密同事,对他起到过较为关键的影响;在纳粹党成立初期,他为筹集资金做出了重要贡献。
舍伊布纳-里希特在1923年啤酒馆政变中被杀,希特勒将《我的奋斗》献给了以他为首的政变死者。纳粹在1933年掌权后将他升格为“鲜血见证人”(Blutzeuge,即烈士)、国家英雄。政变中共有15名纳粹党员遭警方杀害,希特勒称舍伊布纳-里希特是其中唯一“无法替代”者。
早年生活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埃尔温·里希特于1884年1月21日生于俄罗斯帝国里加,其父是个德国音乐家,其母则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里希特在立窝尼亚省度过了童年大部分时光,在1904-06年间在里加理工学院(Riga Polytechnical Institute)学习化学。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他加入了一支支持政府的私人武装,后和一个工厂主的女儿马蒂尔德·冯·舍伊布纳(Mathilde von Scheubner)结婚(他曾负责保护那座工厂)。马蒂尔德比里希特年长19岁,出身贵族。革命在1907年结束后,里希特移居德国巴伐利亚城市慕尼黑,继续学业,获工程学博士(Doktoringenieur)学位。1912年,在妻子的一位亲属改姓后,里希特也给自己的姓氏加上了前缀“舍伊布纳”,这是德意志文化中一种令自身家系也成为贵族的古老方式。
一战、亚美尼亚种族灭绝
1914年8月10日,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舍伊布纳-里希特志愿加入巴伐利亚陆军,在西线战场服役于第7轻骑兵团。但一位上级在发现他会俄语后便在1914年11月将他调到东线。
1914年12月,舍伊布纳-里希特接替保罗·施瓦茨博士(Dr. Paul Schwarz)出任德国驻土耳其埃尔祖鲁姆(Erzurum)副领事,这项任命实则为德方实施破坏俄国高加索油田秘密行动的掩护,德方认为若能成功,便能打断俄国战争机器的运转。德方企图在奥斯曼军进攻卡尔斯(Kars)的俄军防御工事期间实施渗透,在奥斯曼军未能如期取胜后,德方取消了计划。俄军的抵抗令德方无法渗透进高加索,舍伊布纳-里希特则在战争的余下时间里一直在土耳其当领事。任职期间,他还记录下了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当时,他被视作最直言不讳地反对驱逐并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发言者之一。他认为驱逐行为植根于“种族仇恨”,被强制驱逐者全都会死于途中。他认定土耳其的驱逐政策属于“灭绝”行为。他曾多次请求本国政府为亚美尼亚人做出干涉,促成塔拉特帕夏(Talaat Pasha)和Johannes Heinrich Mordtmann的会晤。塔拉特帕夏在会晤上声称驱逐亚美尼亚人是出于对他们安全的考虑。尽管如此,塔拉特还是在1915年6月15日下令保护被驱逐到埃拉泽(Elazığ)、比特利斯(Bitlis)和迪亚巴克尔(Diyarbakır)的亚美尼亚人,并解释称有一支来自埃尔祖鲁姆的亚美尼亚被驱逐者队伍遭到袭击,因此下达此命令。但在埃尔祖鲁姆,驱逐没有停止;舍伊布纳-里希特记录道,到了1915年8月,他的领事馆所在的地区已没有亚美尼亚人。10月,他被弗里德里希-维尔纳·冯·德·舒伦堡(Friedrich-Werner Graf von der Schulenburg)接替。舍伊布纳-里希特的确曾保护了个别亚美尼亚人,但他对君士坦丁堡以及柏林方面的干预并无成效。德国驻君士坦丁堡使馆在舍伊布纳-里希特信件上的注释表明,他为亚美尼亚人所做的事被视作不谙世故、不合政治局势之举。
纳粹主义活动
1918年,舍伊布纳-里希特和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跟随返程德军从俄国去到德国,加入极右翼密谋组织“重建组织”(Aufbau Vereinigung,由白俄流亡者和早期纳粹分子组成)。重建组织密谋推翻魏玛共和国和苏俄政府,建立威权主义极右翼政权,其成员曾多次发动恐怖主义行动。1920年3月,舍伊布纳-里希特参与了卡普政变,之后被迫逃到慕尼黑,在当地加入纳粹党。他与可能给党捐助资金的人建立了广泛联系,很快就成了党内领军人物。舍伊布纳-里希特领导下的重建组织被视作在早期对希特勒和纳粹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大组织,他和罗森堡也成了重建组织的重要成员。他在1920年10月见到希特勒,很快便成为后者的外交政策顾问和财政家,为党寻找其他收入来源。
舍伊布纳-里希特与德国保守派和右翼圈子(包括一战著名将领埃里希·鲁登道夫)有广泛联系,这一点尤为值得留意。他利用自己的财政和政治关系拉拢德国精英阶层(包括商业大亨、教会高层、普鲁士容克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等贵族 )以及富有的俄国流亡者。他迎合流亡到欧洲各地的俄国保皇派的心意(他们希望借助纳粹党来影响德国政府政策,以图击垮苏联,重建沙皇统治)。通过上述方式,他为纳粹党筹集到大量财政资源。
1923年9月底,舍伊布纳-里希特向希特勒呈上一份篇幅很长的革命计划,写道:“绝不能在夺取政治权力之前就发动民族革命;民族革命之前途取决于对国家警力的掌控”“要以至少在表面上合法的途径掌控国家警察权力”。
死亡
舍伊布纳-里希特参与了啤酒馆政变,和两千名纳粹党员一起在慕尼黑向统帅堂进发。1923年11月9日,他和希特勒等人挽臂并排前行,向着武装警卫走去,后被射中肺部,当场身亡。舍伊布纳-里希特中弹身亡倒地,与他挽臂前行的希特勒因此右肩脱臼。
舍伊布纳-里希特是唯一一个死于啤酒馆政变的“第一层级”纳粹领袖,希特勒曾表示,在所有死于啤酒馆政变的早期党员中,唯有舍伊布纳-里希特的死亡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希特勒将《我的奋斗》的第一部分献给舍伊布纳-里希特以及其他15名死于政变的党员。舍伊布纳-里希特死后,重建组织迅速衰落,其与纳粹党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其大部分俄国成员都因愈发强烈的反斯拉夫主义和“生存空间”论调而脱离组织。
1933年,纳粹党在建国后将舍伊布纳-里希特奉为民族英雄。他也是最主要的一位“鲜血见证人”(Blutzeuge)——这是纳粹党对为纳粹事业而死的“烈士”的称呼。纳粹在统帅堂建筑上加装了牌匾,其上有死于啤酒馆政变的党员(包括舍伊布纳-里希特)的姓名。该牌匾由一支党卫队仪仗队守卫,所有过路者都要向其行纳粹礼。德国很多城镇中的街道都以舍伊布纳-里希特之名更名。1935年,纳粹在慕尼黑国王广场建起“荣誉圣殿”(Ehrentempel),容纳舍伊布纳-里希特及其他死于啤酒馆政变的鲜血见证人的石棺。
参考资料
Kaiser, Hilmar (2002). Kieser, Hans-Lukas; Schaller, Dominik J. (eds.).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Shoah. Chronos. pp. 130–131. ISBN 978-3-0340-0561-6.
Schaller, Dominik J. (2002). Kieser, Hans-Lukas; Schaller, Dominik J. (eds.).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Shoah. p.131
Akcam, Taner. A Shameful Act: The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Question of Turkish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Metropolitan, 2006 pp. 121, 156, 158 ISBN 0-8050-8665-X
Smythe, Dana Renee (2001). Remembering the forgotten genocide: Armenia in the First World War.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p. 81. ISBN 0-493-30243-3.
Charney, Israel (1994). The Widening Circle of Genocide. W. W. Norton & Company. p. 107. ISBN 1-4128-3965-3.
Leverkuehn, Paul (2008). A German officer during the Armenian genocide: a biography of Max von Scheubner-Richter. translated by Alasdair Lean; with a preface by Jorge Vartparonian and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y Hilmar Kaiser. London: Taderon Press (Gomidas Institute). ISBN 978-1-903656-81-5.
Herwig, Holger (10 Feb 2007). "Documenting a 'shameful act': Turkish emigre historian writes on Armenian genocide". The Gazette. Montreal. p. J5. Interestingly, Max von Scheubner-Richter as German vice-consul at Erzerum in 1915 reported the Ottoman policy of "annihilation" of the Armenians to his government; as a Nazi ideologue, he died at Adolf Hitler's side during the infamous "Beer Hall putsch" of November 1923.
Kaiser, Hilmar (2002). Kieser, Hans-Lukas; Schaller, Dominik J. (eds.).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Shoah. p.137
Kaiser, Hilmar (2002). Kieser, Hans-Lukas; Schaller, Dominik J. (eds.).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Shoah. p.139
Kaiser, Hilmar (2002). Kieser, Hans-Lukas; Schaller, Dominik J. (eds.).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Shoah, p.143
Kaiser, Hilmar (2002). Kieser, Hans-Lukas; Schaller, Dominik J. (eds.).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Shoah, p.144
Michael Kellogg, The Russian Roots of Nazism: White Émigrés and the Making of National Socialism, 1917–194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521070058.
Heiden, Konrad. Der Fuehrer: Hitler's Rise to Power.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 1944, p. 184.
Toland, John. Adolf Hitler: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76, p. 170, ISBN 0-385-42053-6.
Balakian, Peter. The Burning Tigris: The Armenian Genocide and America's Respons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p. 407, ISBN 0-06-055870-9.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