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万斯从小在不同的家之间迁徙,历经穷孩子的幸与不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后台发送“高分书单”,送您一份高价值书单~

文章作者: 陈子页
文章字数:1739字
预计阅读:5 分钟
🎄
你好呀,我是陈子页。
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人一生无法到达罗马。
在世界上,极少数穷人能实现翻身逆袭,逆天级别的穷人能挤进上层,万斯便是属于0.1%逆天级别的幸运儿。
万斯在2016年出版《乡下人的悲歌》,同名电影于2020年上映,一度名声大噪。
书的英文名为《Hillbilly Elegy》,直译为“绝望者之歌“,是他对自己家族和个人成长历程的回忆录。
这本书映照出美国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他对社会变迁时的困惑和挣扎。
万斯从小在不同的家迁徙,就像在一条蜿蜒的乡间小路,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阴云密布。
如果要用一系列词云介绍万斯的话,大概是这样:美国底层贫困区白人,铁锈地带之子,单亲家庭孩子,母亲五次婚姻见证者,高中辍学边缘人,小镇做题家,耶鲁法学院学士,社会阶层流动者,美国梦追求者。
凡此种种经历,他既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01.一直在更换住宅的家
在万斯幼年的记忆里,家的地址总是在变化。
每当幼儿园的老师询问他住在哪里,他总是能流利地背出一直在变的家庭住址。
妈妈频繁搬家,在幼小的万斯心里,“我的地址”和“我的家”是两个不同的象征。
“我的地址”是与妈妈、姐姐共度时光的地方,充满变迁和动荡。
“我的家”是肯塔基州杰克逊的一处小山坳,那里有外曾祖母的房子。
杰克逊小镇设施简陋,小镇人口不过六千,设施简陋,仅有几间政府办公楼、几家连锁快餐店和几间商铺。
万斯与妈妈共处的家地址一直改变,只有与外曾祖母共处的家在他心里永恒,充满爱、尊重和包容。

02.杰克逊是永远温暖的家
20世纪40年代末,万斯的外祖父母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杰克逊小镇,在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重新扎根。
万斯始终牵绊的最初家乡——杰克逊。
在那里,他度过了无数个夏天,与阿嬷一起走访亲朋好友。
布兰顿阿嬷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万斯最喜欢的地方,房子周围有山、树林、小溪。
见证沧桑岁月的三间卧室,一个小门廊,一个门廊秋千,以及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奔跑的大院子,这些构成万斯小时候对家的所有美好想象。
万斯姐弟在杰克逊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认同,而在俄亥俄州充满被父亲抛弃,妈妈身份模糊,一家人孤苦飘零。

****03.俄亥俄州充满不同父亲的家****
万斯在俄亥俄州的生活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闹剧,他在不同的“父亲”间游刃有余。
妈妈14岁怀孕,吸食违禁品,前后给他换了5个爸爸。
史蒂夫是一个经历中年危机的男人,万斯在他的面前得装作对耳环感兴趣。
奇普是一个酗酒的警察,万斯必须在他面前表现出对警车的喜爱。
肯是一个急切求婚的男人,万斯成为他孩子的好哥哥。
在俄亥俄州的生活,万斯为适应不同的“父亲”形象,不得不粉饰自己的行为和喜好,以获得认同和接纳。
这些角色扮演让他感到疲惫,却是当时生存必需,不得已而为之。
当他踏上肯塔基的土地,一切伪装都不复存在。
外祖母的兄弟和姐妹夫们,了解真实的他,接受真实的他,鼓励勤奋刻苦的他。

写在最后
《乡下人的悲歌》是万斯写在31岁,对他过去的回顾,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写道:我们往往总是高估或者是低估,美化自身那些好的方面,又对不好的方面视而不见。
万斯不幸之一是烂醉如泥的原生家庭,万斯的幸运是遇到救赎他的外祖母、姐姐、女友。
生活的每一份幸与不幸,都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忽视磨难;也不应该只看到困难,忽视成长的机会。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有能力去接住它,去追寻自己的光。
即便出生卑微,追随心之向往,一直勇敢向前,将悲歌改写为赞歌。💌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以上便是我的分享,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可以顺手点个【赞】或【在看】,你的认可就是给我最大的鼓励,谢谢支持~
作者介绍:
陈子页,自由职业,靠自媒体实现只工作不上班的自由人生,专注读书写作、个人成长、自媒体经验分享。健身看书码文,律己助人尽欢,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