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偶然被推送这首多年前常听的歌丁可的《漆黑的海上》,立马被带回那时候的状态:跳出来看,才察觉彼时我基本就身处地狱中,老高说宗教里对地狱的描述的痛苦都和肉体有关,而灵界是纯精神性的,所以地狱其实存在于人间,此言有理!
上个“癸巳”大运,我像无根浮萍,在命运的河流里漫无目的地漂荡,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找不到可以扎根的土壤,也看不到能够停靠的岸。身体在迁徙,心却悬在半空,那种无所依傍的恐慌,至今想来,仍能感到一丝寒意沿着脊椎攀爬。那段日子,没有烈火烹油,没有剜心剔骨,却有着一种钝刀子割肉般的、无处不在的精神凌迟。
更让人窒息的,是来自周遭世界的无形壁垒。人类,似乎天生就是视觉动物,热衷于“以貌取人”。天生的轻微“地包天”,让我的下颌线条显得有些倔强,算不上主流审美里的讨喜模样。再加上生活的不顺遂,像一层阴霾笼罩在心头,反映在脸上,便常常是紧绷的嘴角和不易亲近的“扑克脸”。我并非有意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是那份内在的苦涩与挣扎,已经耗尽了我挤出微笑的力气。
可世界并不在意你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它只看到它想看到的表象。于是,在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眼中,我或许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好惹”、“心事重重”、“充满负能量”的存在。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审视的目光里,夹杂着若有若无的警惕、疏离,甚至……是的,恶意。那种感觉,就像走在寒风里,明明渴望一丝暖意,迎面而来的却总是更刺骨的冰霜。没有人会主动靠近,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那张“臭脸”背后,究竟藏着一颗怎样疲惫而渴望被理解的心。那种被整个世界隔绝在外的孤独感,日复一日地侵蚀着我,那难道不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地狱吗?灵魂被囚禁在不被接纳的躯壳里,承受着误解和冷漠的鞭挞。
转机,往往出现在绝望的谷底。后来,我做了一些微小的调整,试图打破那层无形的壁垒。或许是面容上细微的变化,让线条柔和了一些;或许是土星水瓶座回归带来的洗礼(大约在28到30岁之间),让我这个习惯了直面内核的人,也渐渐学会了风象星座式的、带着距离感的“假笑”——那种并非发自内心,却能有效润滑人际关系的社交面具。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才像一个迟钝的学生,猛然领悟到一个残酷的真相:原来,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主动温柔相待。你内心的惊涛骇浪,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无病呻吟;你渴望被拯救的心情,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麻烦的负担。没有人会主动披荆斩棘地来理解你、拯救你,除非你先伸出手,或者,先把自己“改造”成一个看起来“值得”被亲近、被帮助的模样。这发现令人心寒,却也让我从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惊醒。我必须改变自己,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在这个“看脸”、“看状态”的世界里,为自己争取一点呼吸的空间。
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巨蟹座的男生。看他的星盘,几乎没有火象星座;而八字,则是满眼的木和土,缺乏五行火与金。这种配置,似乎天然地指向一种温吞、包容,但可能缺乏决断力和锋芒的特质。他偏爱gay圈里颇为流行的那种胖胖的男生。对于个人喜好,我向来尊重,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心仪类型的权利。
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我渐渐在他身上发现了一种微妙却值得玩味的模式。他似乎很符合我以前曾尝试描述过的“强肉弱食”。他会对那些他主观认定为“可怜”、“弱势”的群体,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比如他喜欢的胖子,在他看来,就是“心宽体胖”、“不较真”、“好相处”、“能让大家开心不累”的代表。他会为这份“善良”而自我感动,仿佛自己是拯救弱者的天使。
我理解他渴望轻松人际关系的心情,毕竟,谁不希望身边的人都一团和气呢?但我骨子里,或许是群星处女座追求精准和完善的执念在作祟,总觉得这种“视而不见”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问题就在那里,像房间里的大象,你不去看它,它并不会消失,反而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你致命一击。所以我倾向于直面问题,哪怕过程痛苦,也要不断地去分析、去修正、去挣扎,在反复的拉扯中寻求哪怕一点点的进步。这或许不讨喜,甚至让人觉得“累”,但这是我认识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方式。
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在最初的接触中并未显现冲突。我本着交友的诚意,对他释放善意,坦诚相待。然而,当熟悉度增加,微妙的变化发生了。他开始若有若无地“阴阳”我,话语里带着刺。我仔细回想,大约是因为在他眼中,我属于“强势”的那一类吧?毕竟,我习惯于表达观点,分析利弊,不回避矛盾。在一个缺乏“火”元素(代表行动、意志、直接冲突)的人看来,这种直接或许就等同于攻击性。
借由他,我再次陷入了那个古老而忧伤的命题:人类的悲欢,可能真的并不相通。他能够轻易地对那些符合他“弱者”定义的群体(比如他认为轻松好相处的胖子)倾注同情,并沉浸在这种廉价的自我感动里。这同情,与其说是基于理解,不如说是基于一种安全距离下的俯视——因为对方“弱”,所以无害,所以可以被“关爱”。而对于像我这样,曾经在泥泞中挣扎,努力爬起来,试图改善自身处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所谓“力量感”和“好强”的人,他不仅无法共情,反而会感到被威胁,甚至采取抨击的态度。
他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那个看起来似乎“变强”了的我,内心深处依然住着那个曾经在“地狱”中徘徊的可怜小孩。我的“强势”,不是为了凌驾于谁,而是为了保护那个内在的脆弱,是为了不再轻易被外界的恶意所击垮。我的“好强”,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对抗绝望、寻求出路的本能。可他似乎完全忽略了这一点,甚至在我已经伤痕累累的旧痛上,轻描淡写地撒上一把盐,然后转过身,继续去“同情”那些让他感觉更安全、更能满足他道德优越感的“弱者”。
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善良,或许并非滥情式的同情,而是一种根植于“智慧”或“聪慧”的理解力。这里的“聪明”,不是指世故圆滑的小聪明,而是指洞悉事物本质、理解世界运行机制的大智慧。当你能够从更宏观、更客观的层面(比如心理学机制、社会结构、人性规律,乃至“真理”的高度)去理解一个人的处境、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时,你才可能产生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共情”。这种共情,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不是一场“看我多善良”的自我表演,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认知,从而能够提供真正有建设性的支持,或者至少,给予一份不带评判的、有距离的尊重。
否则,那些流于表面的同情,那些只愿拥抱“无害弱者”的善意,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精心编排的独角戏。演员在台上自我感动,观众(被同情者)或许得到片刻的虚假温暖,但戏总会落幕,问题依然存在,而人与人之间那道深刻的鸿沟,从未被真正跨越。
人类的悲欢,或许注定难以共通。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漂浮在各自命运的漆黑海上。偶尔有船只靠近,带来短暂的相遇和交流,但最终,我们还是要独自面对属于自己的风浪和暗礁。认识到这一点,是痛苦的,却也带来一种清醒的自由。至少,我不再寄望于他人的拯救,也不再执着于被所有人理解。我只需为自己掌好舵,看清航向,即使前路依然漆黑,也要努力划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微光。这或许,就是生而为人的孤勇,也是生而为人的尊严。
所幸,智慧是那道微光!风象时代极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也可以成为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