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由,还是自由
在一个加班后只睡了三个多小时的周四清晨四点五十分,我坐在虹桥机场等候登机飞往太原。这是我第三次来山西,准备花四天时间探索晋中,行程一如既往地紧凑,牛马企图用不多的年假去尽量多的地方。在降落太原机场之前,飞机缓慢靠近地面,能清楚看到黄土大地上巨大的龟裂,被上帝的手掰开形成的裂谷,是南方从未见过的地貌。
每一次的出发总和上一次有所勾连。去年十二月在东京的根津美术馆看过两尊唐代天龙山精美的佛头雕塑后,我想去看看他原来所在——如今的天龙山已经被盗掘得什么都不剩,只能看着空荡荡的石窟缅怀。但是,天龙山仍然是中国石窟版图上重要的一块拼图。
去年上半年看了陈丹青在看理想的节目《线条的艺术》,加上听了两期跟北齐壁画博物馆相关的博客后,一直向往,想看一看那如风的线条,那是属于天人和亡灵的美术,世人本不得见。
还有晋祠和平遥,来山西总绕不过的两个景点,前两次来晋北晋南都来不及去。
有太多理由值得我出发。对不起,是我来晚啦。
太原机场离市区不远,快速在酒店放下行李就打车前往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博物馆是坐落在晋阳古城城墙内的,literally城墙内,有点像西安大明宫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整个晋阳古城非常大,几乎完全现代重建。一千年前,赵光义火烧水灌晋阳城,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古迹。城墙外围有河道和绿化,刚出了正月的工作日,几乎没有游客。离博物馆最近的是大夏门,可是只供工作人员出入。这一点我在《博物志》和小红书上听到看到无数关于绕路的吐槽但是景区管理方熟视无睹。只得走“特别票价”,虽然这天已经过了十五元宵节。好了,四字箴言,来都来了,硬着头皮买了门票,又走了二十分钟回到大夏门才得以进入博物馆。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整体嵌在城墙内,所以参观动线呈直线,入口出口在分开的两端。晋阳的故事很长很长,源起可追溯至春秋晋国公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此筑城,因在晋水之阳,起名晋阳。从北齐到唐、后唐、后晋、后汉到北汉,历史上晋阳多次作为帝王发迹之地,直到公元980年宋灭北汉,赵光义降诏焚城,又引汾水、晋水,火焚水淹,自此晋阳彻底从历史版图消失。
这里展览风格和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类似,简洁大气,辅以各种多媒体手段,比如一整个展厅都是投影动态的徐显秀墓壁画。看得出经费充足。展厅除了展示出土的各时代器具、青铜器、瓦当以外,还有一处完整的唐代壁画墓——郭行墓。这处壁画保存完好,布局和主题让人想到同样是唐代的莫高窟藏经洞。其中人物不知为何都比划剪刀手,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在晋阳古城我除了博物馆外没做任何停留,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现代人造景观上。来不及吃饭,中午便去了天龙山。中国的石窟地理位置一般会有两条线索:一个是丝路沿线,比如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另一个是国都所在地,比如云冈之于平城,龙门之于洛阳。天龙山就毗邻东魏别都晋阳,最早的2窟3窟由高欢开凿,从东魏、北齐到隋、唐开窟造像绵延四百年。
从晋祠停车场坐公交到天龙山的龙门大概半个多小时。会途径“网红桥”,我本以为它在社交平台上被称为“网红桥”,实际上这是官方命名……让人无语官方的审美水平。它是两段在山间盘旋高耸的立交桥,很像上海南浦大桥浦西半边的大转弯,只不过更窄,两边护栏也更单薄。正是晌午,我在公交车上打着瞌睡,一睁眼发现正在两边几乎无遮挡的山间立交上盘旋,瞬间心惊肉跳。一会儿路过桥在最高处,发现停了很多车在这里打卡拍照。公交司机很淡定地减速绕行,看来习以为常。
龙门下车买票进入天龙山景区,从山上一路下行,起点是方圆几里内的海拔最高处,可以一路俯视观赏山景。先看到的是半山腰上的高欢避暑宫遗址,是一处新修的避暑宫楼阁建筑。继续沿台阶慢慢往下走,路过白龙洞。白龙洞是石头砌成的一座小庙,始建于北齐,殿前四根石柱还是北齐遗物。这里是古代祈雨的场所。同是石质建筑,造型和苏州天池山寂鉴寺相似,但这是后世重建的了。
再往下走就很快到了天龙山东西二峰,分布着大小石窟。大多数洞窟都很小,古人恐怕都要弯腰进入朝拜。而且很多洞窟都远高于栈道,游人只能抬头看到窟檐和一小部分天花板。如果了解一点中国石窟史和天龙山的人都知道,天龙山是中国近代遭破坏最严重的石窟,几乎所有的佛头都被山中商会盗走,其中四十二件被根津嘉一郎买走,大多数被他作为外交礼物送给欧美各国,散落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他过世之后入藏根津美术馆,也就是我上次在东京看过的那几尊。东京的国立博物馆也入藏一部分。我不能理解拿别国抢来的文物送人的强盗逻辑,根津美术馆美则美矣,作为游客、作为中国人,观展时心情很复杂。
回到眼前的东西二峰石窟,虽然有游客在抱怨高处石窟看不到,实际上就算看到也只是空荡荡的,下方的导览牌上扫码可以在手机上用VR看窟内。同时,在世界各地公开展览且有清晰照片的佛头在VR里也被复原了回去。在窟内有几身佛头佛身是完整的,应该也是根据资料这些年补上去的,有几身相当好。在西峰有一座显眼的楼阁叫漫山阁,名字让人想起麦积山的散花楼,外观又像缩小版的敦煌九层楼。内有弥勒和观音像,头部均为后世修补。这是天龙山最大的佛像。
看完东西二峰,一路下探,出景区后有一个小馆展示回归的第八窟佛头。第八窟是隋文帝杨广开凿,从日本回归的是第八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在馆中看完,表情恬静,面目丰满,像隋,我觉得还有北齐风格。但跟根津美术馆的两尊相比,没有那么惊艳。院子里还有一个3D打印的第八窟中心塔柱,留有颜色,华盖和两侧垂幕很特别很美。
看完国宝馆,时候不早,我坐上公交赶紧返回市区。车先爬升到龙门站再绕网红桥回到晋祠公交站,大概要四十几分钟。算算时间,回到市区要四点半,只来得及去一个双塔寺。和日本的景区交通相比,我必须好好夸夸天龙山。公交平均一刻钟一辆(即使是工作日下午时分),单程票价四元,车站下来就是景区入口,比日本一小时一辆单程几十人民币的公交体验感好太多,一点都没有控制时间的焦虑。如果是太原本地人,搭公交上山当兜公园,也是极好的去处。
双塔寺是市区一个很热闹的公园,这里也叫大明永祚寺。有舍利塔和文峰塔两座明代砖塔,与同为明代砖塔的广胜寺飞虹塔有类似之处,但没有飞虹塔那么多琉璃装饰,关键是这里的舍利塔可以登临!临近闭园没想到塔里还有那么多人,塔内的楼梯狭窄幽暗,很陡,必须手扶着墙壁,只容一人同行,反方向的行人要么侧身在楼梯上停留等待,要么钻到每一层中间的平台上暂避人流。随着高度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爬到最上面的平台,可以从小窗中欣赏对面文峰塔和周围景观,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平视角度。但代价是必须小心蹲着才能爬进小窗前的甬道,如果是高大的男性很困难。
欣赏完双塔景色,从塔里重新挤出来已经满头大汗,下撤得太快膝盖和腿都发颤,但撞进北方冬天的空气里顿时神清气爽。园里安放了一些历代碑刻,文化不够看不太懂,踩着闭园时间慢慢走出公园。去吃了一碗实惠的豆角焖面,在街头巷尾逛了逛,路上川流不息都是下班的人群。我坐地铁到了最热闹的钟楼街。三年前我来钟楼街时这里已经是人来人往,今天更是摩肩接踵,是这几年都难得见到的繁华景象。我去逛了上次逛过的晋礼,这是一家专卖山西文创的店,买了张去年没来得及去的飞云楼的书签作为念想。再去了太原老字号的雪山冷饮厅,这里一楼卖冷饮和烧烤,二楼卖炒菜,一楼是国营饭店风格的老装修,所有游客都高高兴兴地对着玻璃小盅舀冰淇淋。沙棘不愧是经典口味,口感更像冰沙,酸甜清爽。这里一楼还有卖烤串,冷饮配烤串,倒也不错。但还是沙棘冰淇淋的生意更好。
回去的路上和滴滴司机聊天,司机是太原本地人,同我碰到的很多山西人一样,恨其不争,去年全国GDP倒数第一,失去了煤炭支柱产业之后转型不利,人口流失严重。三度来山西,我从很多山西人口中都听到了对这里的自豪与惋惜,以及一种认天命的无奈。
这一天四点不到起床,暴走了两万五千多步,晚上又摄入大量碳水,回到酒店后睡得很香。山西是治疗失眠的好地方。
第二天一早候着开门时间就去了北齐壁画博物馆。在看《线条的艺术》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幕,持扇的羽人飞驰,仿佛在躲避背后异兽的追逐。
画不能为人所见的画,最为随心所欲、朝气蓬勃。
北齐壁画这种风格被形容为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代表是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到博物馆看到原作,我不得不承认的确网上的高清电子图比实物清晰的多。特别是娄睿墓壁画发掘较早,保存不佳,漫漶的很厉害。壁画地仗层凹凸不平,还有昏暗的灯光都增加了观看难度。只能说,相比于看高清扫描大图,观看实物可以补充更多的历史信息。
进入第一个展厅,开篇的重头戏是九原岗墓的门楼图,这幅画原本位置是在墓室前甬道上方。据随行老师说,这幅画是西域祆教与本土佛教的结合,莲花型的拜火坛就是一个特征。虽然乍一看属于界画,但细节却有很多瑕疵。比如门的透视关系,比如下方不同位置地砖的纵深,都有明显的错误。可能画家还没有完全掌握透视技法。能观察到古人画壁画时留下的瑕疵的确是很有趣的事。
墓室壁画的主要题材就是游骑图和升仙图。在游骑图中,可以观察到和敦煌壁画一样的透视关系,人比山大。北齐武士反身骑射,猛虎追逐不休,画风质朴可爱。到升仙图就想象力更丰富了:畏兽驱邪,羽人接引,云气四散……北齐的墓室画比人间更有生气。
整个博物馆是上盖在徐显秀墓上的。第二展厅中间有一座很大的封土,连盗洞都有说明。尽管徐显秀墓历史上被盗了五次,盗贼收拾得不够干净,考古人员还是出土了金戒指和武士俑等高价值文物。墓室甬道是每个北齐壁画博物馆相关帖子都会拍的对象,可观不可近,引人遐思。
徐显秀墓壁画是这几个壁画墓里风格我最喜欢的一座,人物风格充分展示了什么叫简易标美,寥寥数笔,面目表情疏落但生动极了。基本都是侧面,每个人在队伍里都探头探脑的,不知在想些什么。我寻到一个难得有正脸的人物,他眼神飘向远方,和周围神态轻松的人群不同,有些谨慎迟疑的样子。后来,我在文创店买到了他的冰箱贴。他是大历史里的一个无名之辈,但庆幸还有人同我一样注意到他并做成了冰箱贴。
最后的一个展厅,展示了水泉梁墓壁画,并还原了弧形墓来进行展示。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因为在观看前面的壁画时,我有些可惜不能知晓原本壁画在墓里的位置,会丧失很多信息和观看体验。比如原本九原岗门楼图应该在甬道上方,两侧是多层的骑射图,这个场景比单单放置在玻璃展柜里更加气派、有仪式感。水泉梁墓还原了一半,仅还原了四周墙壁,却没有还原上方最出彩的天象图。可能是展示条件有限吧,毕竟把脆弱的壁画固定到天花板上很不容易。
下午去了太原最中心位置的纯阳宫。纯阳宫一听就知道是供奉吕祖的道观,始建于宋末元初。1951年这里被辟为太原市文物馆,收藏了大量山西各地征集来的文物。包括两件镇馆之宝、首批禁止出境文物:涅槃变相碑和常阳天尊像。后来这里成为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直至今日。这里让我想起芮城城隍庙,两者都是藏在热闹市井中的国宝建筑。
正门进入后看到十一层牌楼,背面写着弯弯绕绕的九叠篆“蓬壶佳瑞”,同刻章的篆体一般让人读不明白。廊下一排石碑,其中一方被警戒线拦了起来的就是涅槃变相碑,出自临猗县大云寺,刻于唐天授二年(691 年)。自下而上依次为临终遗戒、双树涅槃;右侧自上而下为摩耶哭棺、再生说法;左侧自下而上为绕城送葬、火焚尸身。背面从上至下是北凉石塔、八王分舍利以及弥勒三尊。石碑两侧有天王像。天王的姿态很有唐韵。刻满了佛传故事和天王像,真·目不暇接。我记得在麦积山133窟10号碑也是同样精彩绝伦,后者的年代更久远(北魏),体量更小。
院子中间有一吕祖殿,如果没记错的话,殿里一圈用印刷的方式拷贝了运城永乐宫纯阳殿的壁画,讲的是全真派祖师吕洞宾的修仙成道故事。走出吕祖殿,进后方的小楼,有现代化的布展,最C位的是长阳天尊像,出自运城景云观。很难想象这尊唐代石雕能保存的那么完好,几乎像近代作品。我很少看到唐代的道教石雕,人们常将他与碑林所藏老君像作对比,同为唐代道教石雕,碑林那尊修补痕迹更多,但风格相近。在人物脸上具有和唐代佛像类似的丰腴与平静,但衣着更加简练。长阳天尊左手扶案几,右手持道扇道尘。不知道扶案几是否有什么说法,这个动作和道具还是第一次见。
因为时间关系,看过这两件国宝,又匆匆看了一眼灵宝洞中的汉代石刻画,就马上前往山西省博。上次来省博是两年半前,但上次印象并不深,跟着讲解员走了几个重点展厅,印象里只有鸟尊、娄睿墓壁画和木板漆画。
这次来,虽然是周五下午,感觉人更多了。有些地方挤得人都走不动。如果站在大厅中央往上看,会发现内部结构是参照应县木塔建造的八角形回廊,很有匠心。山西省博物馆的国宝阵容一半是由晋侯墓地贡献的。鸟尊不必说,来这里是必须要看的。这回更听说了鸟尊刚被发现时碎成多块,特别尾巴部分是呈象鼻形状,象鼻齐根断了,专家对于尾巴朝里还是朝外争论不休。现在虽然是朝里修复,但依然有很多专家认为应该朝外。此外,还看到了两个最小的晋侯稣钟,这和上海剩余一组晋侯稣钟遥相辉映。在这上面有一段上博老馆长马承源慧眼识珠从香港购得国宝的佳话,第一次是听马未都在节目里说的,第二次在上博,第三次就是在这儿。详细不再赘述。这里展示的是在晋侯墓地被考古发掘的剩余两枚钟,并未像他们另外十四位兄弟一样被盗掘贩运到香港。再往里走,还看到了同样是首批不可出境文物的杨姞墓玉组佩,这种玉佩组合形式让人想起良渚文化的玉敛葬。
以上都是晋侯墓地发掘的。此外,还看到了运城博物馆看过的西周墓荒帷,不知道哪件才是真品呢?荒帷是织物,经过两千多年早就腐朽,和泥土层早已融为一体。听说如果在出土时马上进行剥离,荒帷和泥土是可以分开的,也不知道哪里可以见到被揭开的荒帷。
随着五点闭馆时间临近,脚步逐渐加快,脚在走,眼神还黏连着身后的展品。每次逛博物馆都恨时间不够,想要大看特看,多看几秒把眼前的文物形态深深刻进大脑皮层的褶皱里。展厅的最后就是今天上午看过的徐显秀墓门、戒指,原件原来在这里。还有虞弘墓的石棺椁。虞弘可能是粟特人,在北齐、北周、隋三代为官,死后葬太原南郊。他的棺椁雕刻很有波斯、粟特风情。但此刻我没在这里多留恋,正好瞄到旁边就是佛教造像馆,趁着闭馆前十分钟赶紧去看看。门口以云冈第五窟大佛缩小模型开场,展示的主要是南涅水石刻等民间石刻,还不错,但差了点意思,和运城市博物馆差不多。有一座唐代的邓峪石塔,雕刻着四面佛的造型,造型挺独特。除石刻以外,还有一些宝宁寺的明代水陆画。匆匆看完,已经过了五点几分钟了,工作人员礼貌提醒闭馆。虽然来过两次,但总觉得没看完,给下次留有念想。
车开了不久就到了林香斋,一家太原老字号的饭店。今天走的几个点都在太原市内,来往车程都只有十分钟左右。太原市区不大,是被汾河一劈为二、被东西二山裹挟的狭长型城市。我在北方不同省份吃过几次鲤鱼,对南方人来讲鲤鱼土腥气太重、肉质也不细嫩新鲜,油煎再加浓油赤酱只为了掩盖它的缺陷。但在林香斋我第一次吃到让人想伸第二次筷子的鲤鱼,现在记录的时候已经过去大半个月,我已经有些淡忘味道了,但的确是好吃的,不腥气。最后上了一大盆刀削面,就着剩菜剩汤,就算吃撑了也要来上两口才算不虚此行。听太原人说,刀削面好吃就好吃在面本身,卤子无非就是番茄炒蛋、过油肉、炸酱,不稀奇。上海传统吃苏式面比较多,相较于北方,上海人更注重浇头的美味。最近我才意识到不同地方对面上盖的菜说法不同,这也很有意思。北方人说卤子,江南说浇头,湖南说码子,四川陕西说臊子。当然,这和每个地方浇头状态不同有关。比如卤子一般是煮成汤汤水水状,而四川的臊子更多的是干的肉臊。思考这些说法的差异,让人发呆时也砸吧出一些趣味来。
吃完饭来消食,在热闹的夜市逛了逛。在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有夜市和热闹所在,但来到新的城市,头上隐形的触角就会信号满格,对什么都好奇、想尝试,心情不同。在久居的地方一点都提不起兴趣来。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尝尝当地的特色茶饮,比如在长沙喝茶颜、昆明喝霸王茶姬、甘肃喝放哈、西安喝茶话弄、安徽喝卡旺卡、杭州喝古茗(但随着品牌扩张,现在在哪儿都能喝上茶颜和茶姬了,唯独我心爱的放哈没带着他的甜胚子奶茶开出甘肃以外),在这里我点了两杯醋恋的山西老陈醋饮料。虽然我喜欢酸,也做好了充足心理准备,但还是太太太酸了,如果久置升温后更酸。对于游客来说值得尝试,陈醋味不重,和果味融合得很好,但两三人分享一杯就足够了。
这一刻,行程只过去了两整天,但每天丰富的好像过了好几天一样。这是坐班一星期都得不到的信息和精神刺激密度。
第三天,准时以酒店的刀削面开启新的一天。如同云南酒店的米粉一样,这里就算是酒店里的刀削面也很好吃。在面食上山西人一定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今天上午去晋祠,说是在太原市郊,其实开车也就半个多小时。晋祠与天龙山都在太原城西南端,离晋阳古城不远。
在来晋祠之前我已经听了很多关于她的播客。如果从百度百科看,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和其母亲邑姜而建的。邑姜,就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姜太公的女儿。但讲解老师说这里原先是祭祀唐叔虞,经过时代变迁,现在是主神是水神,唐叔虞祠已经居于偏殿。晋祠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位置就在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地。经过历朝历代扩建到今天规模,是北方园林的典型。
说晋祠,一定绕不开水,比如十字桥型的鱼沼飞梁和难老泉。但是一圈参观下来,我的感受是“就这?”。可能是之前做了太多铺垫和期待,南方人看多了苏式园林,在这里并未感觉到水在这里的特别意义。我在景区不太爱看古树和泉水,因为在哪儿都看不出差别,而“晋祠三绝”里难老泉和周柏就占了俩。同时,三绝之一的宋代侍女像也是非常拘谨的样子,造型和用色都很谨慎,游客被拦在殿外只能远远张望黑暗中的塑像。雕塑作人要有人的生气,绘神要有神的神性,在侍女像身上我看不到生气,只有压抑和班味。
晋祠大殿建筑我还是很喜欢,过了献殿迎面就能看到非常恢弘的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站在廊下能欣赏到屋檐下历代牌匾和绕柱的盘龙,气度可以和紫禁城的宫殿一比。
中午在镇上歇脚,在饭店里吃了黄馍馍,里面是豆沙混合枣泥,还保持着原始的颗粒感和自然的甜度,本来只想吃半个,没过瘾又吃了一整个。山西的面食真是香甜啊。午饭后一路向西南行进,到了文水县的则天圣母庙。庙所在的南徐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村,过了正月村里没什么人,每个商铺都关着门,显得有些冷清破败。但在山西,这一座座不起眼的小村子里都藏着国宝古建,正是由于地理上的闭塞和当地村民的信仰基础才把古建维护到今天。
则天圣母庙是祭祀武则天的庙,文水县是武氏祖籍所在。没什么游客,正殿也很小,是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在这里听老师讲了一堂精彩的古建筑梁架课。则天圣母庙学习了南方的柱不等高,减少了一部分梁架的使用,同时规避了南方的木柱林立,使用减柱造减去了两根前内柱。说起南方木柱林立,的确让人想起去年去过的宁波保国寺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看完正殿后,去看了旁边两座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石狮子,这两个狮子出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昊陵。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石狮子,跟后朝“元狮似狗”和明清带着项圈玩绣球的宠物狮相比,唐狮的确更具有威仪,仰视的话,单从体型上就有种压迫感。
今天的最后一个点是汾阳后土圣母庙,又是一处体现当地世俗信仰的庙宇,最有名的是这里的明代壁画。参观后土圣母庙需要通知文保员开门。两侧的壁画,一侧为巡幸图,一侧为迎驾图。整体颜色浓烈,以大块的大红色最为亮眼,衣纹以及配饰上的沥粉贴金有点暗淡了。壁画内容就很有趣味了。在佛道儒的壁画里有太多规范,但在世俗信仰上,没有太多规范束缚,古人的想象力比今人强得多,在壁画里你经常能看到一些想象力爆棚的画面,比如稷益庙里很有名的缚蝗图;还有在后土圣母庙里,送子娘娘身后跟着一车,车上装了整整齐齐几十个小孩,都只探出个头来,车下的小孩“魂灵”由车上小孩探身拉拽着上车,赶着投胎到好人家去。这几十个小人头在黑暗中乍一看到还挺惊人的。其次,动物在这里非常生动可爱,最有特点的是几匹神官的马,从刚开始临危受命去凡间出公差送子,鬃毛都吓得立了起来;到正儿八经开始工作;再到送子娘娘公务结束众仙迎驾时,马眼和鬃毛都耷拉下来,嘴张着喘气,像是出了一趟远门累坏了。人物呢无论男女都是豆眼、樱桃小嘴,很传统的明清样式,个人不喜欢看。
看完壁画出来,文保员大姐锁了门,还跟大家热情介绍着。门口的小狗也很亲人,一直围着人转。有很多当地村民在河边健身、聚集唠嗑,真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吃过晚饭,大巴往汾阳的酒店开去。今晚的酒店是汾阳的一家四星级酒店。汾阳最有名的是杏花村的汾酒。一路上没有人,也没什么房子,又黑又宽的路上散落着一些酒厂和卖汾酒的门店。一直开着,突然一转弯进了酒店大院,四周连一家店都没有。但酒店很好,房间有四十平,从硬装软装到服务,细节媲美大城市五星级酒店。但诡异的是偌大一个酒店只有我们一个团,其他没有住户。这里是酒厂配套的酒店,规格一定高,平常之后酒厂展销会的时候才会有客人入住。平时鲜有散客,偶然有研学团过来,因为这里离明天要去的太符观很近,只有五分钟车程。
早上起来,本来吃完早饭想去酒店一楼的汾酒博物馆转转,但电梯一打开门一层楼都黑洞洞的没开灯,作罢回房间睡回笼觉。
到点起来收拾东西,赶着八点半开门去了今天第一个点,太符观。一大清早几乎没有游客,这里能欣赏到古建筑、彩塑、悬塑、壁画,多位一体。在山门外有一唐代经幢,文字已经湮灭不清了,但看形制是唐代。太符观明代山门是典型的八字壁,即八字形的照壁。墙上有琉璃的二龙戏珠。在北京故宫和武当山玉虚宫都见过类似的照壁,这里是缩小版。
太符观正殿是金代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正中供昊天玉皇大帝,背后绘有上中下三层壁画,类似于佛教水陆画和道教朝元图的结合,网上查到题材是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左右配殿都是明代,西配殿是五岳殿,供五岳四渎神像。五岳是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应该众所周知,四渎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我倒是第一次知道,学习了。神像背后大片悬塑,以悬塑常见的青绿山水铺底,辅以祥云,人物、车轿穿插其中,有一部分补塑的痕迹。如果看过隰县小西天的彩塑,太符观彩塑是作为主尊像的背景烘托,小西天的彩塑是神佛倾面而来,所以太符观没有小西天那泰山压阵一般的磅礴气势。
东配殿是后土圣母殿,同样是悬塑+主尊像的形式,和西配殿风格一致。这里的各位女神娘娘各司其职,有给婴儿喂奶的,有保佑生产顺利的(有接生婆在左右),有保佑孩子聪明的。挺有意思。总的来说,太符观如果单拿出建筑或悬塑,不能和其他古建筑或者小西天相比,但把几种艺术形式完整结合在了一个汾阳偏远小观里还是非常让人惊喜的。
离开太符观,我们往东南开去,去往平遥。旅程即将在平遥迎来尾声,同时迎接最后的华彩:双林寺和镇国寺。平遥古城与双林寺、镇国寺打包在1997年一起申请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同事推荐了平遥古城里的文庙和《又见平遥》演出,可惜这次没时间进古城。
双林寺的得名我原以为是因为寺前有两棵树,网上查了之后发现是取自佛祖“双林入灭”典故(涅槃时双树开白花),以明代彩塑闻名。在这几天的行程里已经看了一些宋、明彩塑,不觉得好,但在这里的彩塑活得下一秒就要跳出来一样,不能说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直是弹眼落睛。在天王殿门口,四个力士在檐下一字排开,表情生动、孔武有力。这里泥塑用的眼球都是用黑陶做的,至今炯炯有神。以往看到的力士都立在山门内,这种直接在檐下站四个的形式第一次见,直接上来就是震撼。
殿内,四大天王面对主尊,因为有局促的铁笼子拦着,人只能挤在殿前不能四处走动,所以只能看到天王的侧身,但依然眼光炯炯有神,让人过目不忘。主尊的背光很像在广胜寺大雄宝殿看到的一样,用铁丝铁片细细勾出层层堆叠的火焰光,简直眼花缭乱,但时间太久有些损毁和蒙灰。刚开光那会,不知道有多好看。走到后面,看渡海观音,观音静坐在朝天吼上,背后波涛汹涌。朝天吼脸部被塑得简直像人形,朝前方怒目而视。
往里走,进入大雄宝殿,眼前是木漆的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摩尼佛,即佛的法身、报身、应身。最中央前面还放了一尊小的接引佛,这种主尊前面放接引佛的情况很少见。接着退出大雄宝殿,去看释迦殿里左右两尊文殊普贤,面目塑得好生动啊,圆润有灵气且不臃肿。四周有悬塑,但有横竖框架组合构成,像多格的连环画一样讲述佛传故事。如果能走近慢慢看就好了,可惜双林寺每个殿都有铁笼子把人牢牢框在殿前一小块空间里,只能从牢笼的缝隙里窥看和伸出相机来拍照。
随后去千佛殿看“最美韦陀”,中间主尊菩萨是自在观音。侧面站着韦陀。如果讲到双林寺或者平遥,都一定会提到这尊韦陀。非常骁勇有力,正面和侧面身体都有S型的扭转,身侧的飘带也都飞扬起来,五官拧在一起威严注视前方,仿佛摄影师一瞬间的抓拍。我从正面、侧面拍了很多张照,韦陀的动态是值得多角度观察的。如同唐代的胁侍菩萨扭胯、肉体健硕一般,此刻我完全同意讲解老师说的,当一个时代的一件艺术品反映出前朝的优点时他就是精品。同时也很惭愧于词穷,说不出他十分之一的好。我后来在日本看了一些镰仓时代仿唐的天王像,虽有扭胯,但侧面平平,并没有这尊韦陀有生气。最后我去菩萨殿看了千手观音。对不起乍一看这尊千手观音会想起大闸蟹,但细看姿态很舒展优美。主尊像必须面目宁静,但这尊千手观音的身体比例和姿态非常写实,我想说,你甚至可以相信一个人身上的确能长出这么多只手来,这看起来是多么合情合理。
在双林寺的最后一些时间里,我待在人潮散去的韦陀像前,想把他的身影久久记住。好的东西就是想多看几眼,对于我们俗人来说,多看就是赚到了。
哎,我都羡慕自己的眼睛,看过那么多好东西。
离开双林寺,前往最后一个点:镇国寺。从双林寺开车到镇国寺要半个小时,这儿远离平遥古城中心,游客稀少。镇国寺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寺内的万佛殿为五代原物,是中国现存最早木构之一。天王殿断代有争议,目前网上看到都是元朝,但也有人说是明朝的。万佛殿最近在整修,外部建筑被遮住了一半。面阔进深各三间,殿柱都包入墙内,五代延续唐风,出檐深远,但斗拱与立柱比例与唐相比缩小。
进入殿内参观,我第一次看到六椽栿上的缴背,即一根立着的六椽栿搭在原本的六椽栿上,起到抗弯、抗扭的作用。这会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巧思。往中间看,正脊上“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落款清晰可见,清晰得仿佛刚写上去一样。大汉即五代十国的后汉,为镇国寺万佛殿的断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余梁架上还有多处后世重修的落款。殿内的塑像也是五代原塑,彩绘非常完整,不确定是否后世重妆过。我看着两尊胁侍菩萨很眼熟,像莫高窟第45窟唐代胁侍菩萨,但没有后者丰腴,也少了扭胯,更趋于直立。
看完镇国寺,坐车去往太原机场。又一次跟太原告别。对我来说山西的地图已经拼上三块,还有一块晋东南待我发掘。从22年走晋北开始,到25年走晋中,我终于有种入了门的感觉,终于能看懂一些古建,不像三年前看佛光寺那么懵。很多景点都设了黑悟空的打卡点,但当游客被游戏吸引来,他们期待什么?他们能从古建、壁画、彩塑上读到什么?是否能满载而归?很难,山西需要人沉下心来了解,门槛很高、路途很远。我可能像遇到的山西人一样,对这片土地有许多惋惜,只能靠一遍遍讲述和诚恳的推荐。在这一片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与蒙古高原合围成的广袤土地上,大地褶皱的缝隙里,在地信仰的守护下,胡汉杂糅的文化冲击下,五千年来藏着太多宝物,不为人所知。
想说的话:
1. 用这个标题,是因为在几天的游览时间中,老师反复引用陈丹青说过的这句话(后来我在网上并没找到陈丹青说过这句话的证据,但很有他的风格,姑且当他说过吧),来表现艺术风格。从北齐壁画墓的飘逸,到建筑、塑像跳脱规制、跳脱时代的束缚追求美感,都是自由。
2. 这次的记录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豆包来搜索信息,的确是懒人福音,但不能确定信息准确性。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依赖AI的信息,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可能会下降,但体会过AI的便利之后很难回到从前慢慢百度找信息了。如任何信息和实际有偏差在此深表歉意并求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