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七、表意字
(一)表意字分类举例
表意字构造方法多样,情况复杂,以下分类还未必合理:
(1)抽象字:抽象形符构成,数量不多,但多数出现得很早(秦汉以前)。如一、二、三、四、上、下等。
(2)象物字:象某种实物,所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几乎都出现得很早。
①象一物之全体。山、丘是也。
②象一物之部分。牛、羊是也。
③所象之物置于环境中(连带主体的复杂象物字)。州、果是也。
(3)指示字:象物字上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性质跟连带表示主体的复杂象物字很接近,只是所要表示的事物很难跟主体区分开来。数量很少。指示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意符。如“亦”,两点为指示符号,指示字;或说为汗液,那就是连带主体的复杂象物字。
(4)象物式的象事字:字形所象为词的“事”的名称,即属性、状态、行为等。数量不多,时代多很早。如“又”,象右手形,但不表“右手”,而表“右方”。
(5)会意字:两个以上意符组成,新字与这些字符的意义都不同。如“攴”,人持小棍,意思是“击打”,不同于“人”,不同于“丨(后写成卜)”。
【注:此处裘锡圭先生另有小分类,但他说这只是权宜之计,因此笔记不再细列,只是体会何为“会意”。】
(6)变体字:改变某一个字的字形来表意,数量不多,主要方法是增减笔画与改变方向。如“片”,取“木”的右半边成字;如“叵”,反“可”。
《说文》中提到的反写例大多不符合事实:
①从较早古文字字形来看,跟《说文》认为是它所从出的那个字形并没有一正一反的关系。比如“㠯(以)”是反“巳”,但甲骨文里二者字形毫无关系。
②有的字实际上只是表意偏旁,不独立成字。
③有的字跟《说文》认为是它所从出的那个字,本来是使用相同字形的,后来才利用字形分化成两个字。
(二)字形在词义研究上的作用
1. 字形的作用(包括表意字和形声字的形旁)
(1)确定字的本义
最主要的作用。字的本义就是造字时准备让它表示的意义。如“休”,借字形能判断出本义是“人在树下休息”,引申为“休息”和“树荫”“荫蔽”。这些引申义又再继续引申,有些意义就出现了分化字来表示。

(2)纠正长期以来对其词义的误解
如“暴虎冯河”的“暴”,本字为“虣”,根据甲骨文字形,表示“以戈搏虎”,一直以来的训诂都理解为“空手搏虎”,实则不然,武器是拿着的;只是在于徒步,而不是乘车出猎,因此显示出勇敢。“冯河”是无舟渡河,从并列对应的角度,“暴虎”应该是无车搏虎。
(3)找出已经被遗忘的本义
如“保”,《说文》确定的本义是“养”,实际上根据甲骨文字形,本义应该是“负子于背”,《尚书·召诰》中的“保抱携持”中的“保”用的就是本义。
2. 利用字形研究词义要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以时代较早的、没有讹变的字形作为研究的根据。
(2)正确认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切忌脱离有关的语言资料。
①字的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一个词可能长期使用假借字,后来才为它造了本字,但此时所造的字的本义只表示这个时候的词的意义,而这个时候都词的意义是否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一定。
②字形表示的意义跟字的本义之间不能随便划等号,还需要充分考察有关语言资料。字形只是提示意义的作用,往往要比真正的本义狭窄。比如“大”,以人形来表示,但不能认为本义只是说“人的大”,指其他事物的大是引申义。
③研究词义发展变化的时候不要被本义就是假借义的、引申义的字误入歧途。【注:根据原文以及例子,这里“假借义的引申义的”应该是并列结构,表选择关系;而不是偏正结构。因此这里选择用顿号断开。】
如“向”,《说文》说本义“北出牖”,后以为“方向”为其引申义。而实际上,方向的“向”甲、金文都用“卿”来表示,古书用“乡(鄉)”表示;而“鄉”是“卿”分化出来的一个字,后来又造“嚮”专门表“方向”义,后来借“向”字来表“方向”,“北出牖”实际是引申义。而非“北出牖”引申的“方向”。
④曾经使用同一个表意的字形的两个词并不一定有亲属关系。
如“月”“夕”甲文共形,“大”“夫”也共形,可以说字形源流上的“一个字”,但不能说语言学上的“一个词”,是否是有亲属关系的同源词,还需要语言学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