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你肯定知道的热点,如何才能答出彩?|25级复试专栏

本周,复试早的院校已经开始了25级复试,不知道大家的复试准备如何啦?
除了经典高频和个人经历,阁楼25级复试专栏——「复试Action」也迎来了最后一期,将继续为大家拆解复试面试过程中的专业热点问题,解析其考察目的、回答要点,以及回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谈一谈今年的春节档
02 谈一谈人工智能对电影的影响
03 你怎么看短剧/短视频对电影的影响
PART 01 谈一谈今年的春节档
01. 考察目的
考研复试面试的专业问答环节中,一些近期热点问题也是老师们偏爱的问题。每年的考研复试都在年后三月中下旬开始,复试的时间又恰好在春节档之后,究其实效性与阅片热度,使得“春节档”成为雷打不动的复试热点之一。尤其是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超高市场反馈,让这一档期的热度甚嚣尘上。
作为电影的研究者,我们对电影应有及时的关注与专业的分析。通过此问,老师可以知晓同学们是否有在关注院线电影,是否有观影习惯,从同学分析电影的逻辑来评判大家是否有能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学生等等。
02. 回答要点
在列出回答要点之前,我们先带大家转换一下回答的视角:如果不在考场,当你看完春节档后问你的家人对今年春节档的看法,或者你的同学,又或者专业的影评人,你会得到的一样的回答吗?
因为身份的不同,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作为普通的观众,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体验和直接的感受;如果是一名影迷回答此问,往往会进行比较:不仅会将其放在自己的观影名单里,做一个横向对比,更会将其影片放到整个电影史,特别是前几年的春节档来做一个纵向对比;而当我们站在电影从业者角度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往往更多的从影片实际制作出发,会牵扯到更多幕后等问题上。
现在我们回到电影相关专业考生身份来,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
1. 档期概念
档期是电影行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档期是指影片的上映日到下档日的时间间隔。通常由发行方制定的,本质上根据消费者的娱乐方式、生活习惯的需求而形成,需要根据观众的休闲时间、经济能力和观影意愿的结合。目前内地主要档期有春节档、国庆档、寒暑假档。
春节档是中国电影行业一年中的重要档期之一,主要上映影片以合家欢的喜剧电影为主(符合「春节」档期团圆特性),其总票房一般能占据全年票房五分之一(不是固定比例,会受到当年电影市场整体表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年开头的大档期,春节档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当年电影市场情况和观众行为当年电影总票房预测等重要信息。
2. 2025春节档整体表现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 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电影票房为95.1亿元,观影人次为1.87亿,相比去年同期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18.64%和14.72%,均创造了本档期的新纪录。春节档上映的六部新片票房分别为:《哪吒之魔童闹海》48.39亿元,《唐探1900》22.78亿元,《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9.98亿元,《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5.92亿元,《熊出没·重启未来》5.09亿元,《蛟龙行动》2.74亿元。
3. 春节档关键词
一、破市之态,刷新票房纪录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遭遇猝不及防的滑坡,全年425亿元总票房比2023年少了124亿。电影业界都在讨论,“丢失的100亿”丢在哪儿了?除了春节档以外,往年的王牌档期暑期档和国庆档票房都大幅下滑,腰部电影几乎被“抽空”。与此同时,观影人次也大幅减少,观众似乎正在加速离开影院。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史来说,2025年春节档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刻。全档期六部影片,在八天的时间中,创造了95.1亿元的票房,再次刷新了影史纪录。
然而,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后春节档电影市场却疲态尽显,呈现出断崖式降温。中小成本影片更是面临着排片少、场次差的困境,甚至有些影片上映几天就匆匆下映,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机会。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作为经典影片复映,全国当周票房收入为1600多万。此片虽然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但在“哪吒热”的大环境下,留给它们的市场空间的确有限。
此外,头部虹吸效应与中小片生存空间、创作周期失衡、观众习惯变迁等都是繁荣之后的潜在危机。
二、现实退场,IP+工业重磅出击
与往年的春节档略有不同,2025年的春节没有一部电影是现实主义题材,包含儿童片《熊出没》在内的六部影片全部有大IP作为支撑,或者改编自名著神话,或者是系列电影的其中一部——可以说是近年来“原创”含量最低的一年,这点从一个个过于冗长的片名也能窥见一二。另一方面,这个春节档也可谓是重工业电影最集中的一年,半数以上的电影都号称花费了上亿元的制作费,单片的票价也居历年来的高位。不同类型的电影也分别吸引各自的受众,给到观众丰富的选择。
《哪吒2》无疑是春节档最大的赢家。其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一部电影就占据了整个档期近一半的票房。它不但登顶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电影,截至发稿前,其累计票房(含海外及预售票房)超141.60亿,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的亚洲电影。
作为“唐探宇宙”的第四部电影,《唐探1900》在延续此前几部电影“悬疑+喜剧”类型的同时,通过新时间线上的两个全新人物,打开了“唐探”系列的更多可能性。全新强大阵容的加入为观众提供了十足新鲜感,剧情融入家国主题,引发强烈共鸣。
春节档第三名归属《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2025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而“封神第二部”作为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神话史诗电影,无疑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增添了独一无二的年味。
虽然与同类型动画《哪吒之魔童闹海》受众有所重叠,让《熊出没·重启未来》没能实现对此前纪录的冲击和超越,但这个春节档,《熊出没》的实力输出依旧平稳,并且票房占比也在假期后半段不断攀升,有望继续走出长线。
《蛟龙行动》也在假期的后半程凭借口碑输出逐渐稳定住了排片。影片通过“蛟龙小队”和潜艇部队的联合战斗,展现了大国重器的绝对实力,帮助我们对未来战争展开了无限想象。
另外,春节档热度最高的《哪吒2》和《封神2》,我们也有单独撰文,大家可以再次回顾,深化思考~
03. 注意事项
1. 明确侧重点:你的目标方向
比起面面俱到,在回答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有所侧重,有所研究。你选择的这个侧重点,可以从你的目标专业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来回答。
如你是导演专业,可以主要论述电影制作层面;编剧专业则可以论述春节档电影的叙事,制片市场专业可以针对今年春节档上座率和营销等层面来回答,等等。也可以有更细化的表达。
2. 持有学术感受 表达中立态度
回到最开始,作为考生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身份特征来回答:我们要比普通观众多一点学术的严谨和专业的目光,但也不能完全忽略掉自己的感受。
以及,作为专业面试问题,我们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但要避免过多引用而忽略了问题本身。我们也可以加上自己对观影时看到的一些细节现象来作为最后的补充,可以给整个回答一些生动感。
3. 不打无准备之仗 尽可能准备更多
回答这个问题过程中,老师可能会追问,你看了春节档哪些电影、最喜欢哪一部、怎么看待《哪吒2》的破圈等等更多的细节问题。不要过度紧张,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并无固定答案,老师提出相反意见时也不要慌张,提前做好准备,相信你可以对答如流!
PART 02 谈一谈人工智能对电影的影响
01. 考察目的
考察考生对本专业当下的前沿理论、热点的掌握了解情况。当下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对电影创作和制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究其根本来说,这些问题涉及的依然是“电影与技术的关系的探讨”,考察的目的便在于了解考生是否对当下电影行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形态、新趋势有一定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朝向更加纵深方向的理论思考。
02. 回答要点
这一部分的回答逻辑是,先简要介绍该概念的定义、主要特征、相关实践,再落回该概念的影响,尤其需要聚焦在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中,老师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是希望你能在拥有热点意识的同时,也能够对热点有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当然,还是建议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新事物的产生。最后进行新技术对于电影本体、电影本质方面更加深刻的理论思考,深化回答。
1. 概念辨析
首先,可从人工智能的概念辨析入手,向考官展示你对该新技术的了解。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科学和工程学的分支,创建的软件系统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完成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诸如学习、推理、解决问题、知觉、语言理解和创造性思维等功能。AIGC全称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生成式人工智能”。相较于传统AI,AIGC具有自动、高效、创意、互动等特点,能够产生文字、图像或其他媒体以回应提示工程,引领着当下电影数字化创作和制作的不断跃升。
2. AI对电影的影响
关于AI对电影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谈。
首先传统、低效的岗位会减少,更多与AI相关的新岗位会涌现,技术会推动人类向更高效、高质的职业角色发展。
其次,AI有望大幅提升影视制作的效率。据报道,目前AIGC应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编剧助手、剧本评估、视频检索、AI剧照等功能已在内部应用或内测,数据显示,一部120万字的小说,使用AI编剧助手,15到30分钟就能完成评估报告,而过去靠人工评估需要耗费一周。AI可以大幅节省人力,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制作周期。
第三点,也是目前可以预见更重要的一点,AI能直接帮助影视行业节省内容制作和拍摄成本,促进行业进入更良性的创制生态。这一点在海内外行业实践中已经结成共识。据东吴证券研报估算,在全AI模式下,电影、长剧、动画片和短剧的制作成本,相较传统模式将下降超95%。202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制作时,视觉效果队仅有五人,片方通过与Runway合作,使用其AI工具完成背景、放慢视频、制作无限延伸的图片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视觉特效制作效率。
3. 抓住个人的成长点
最后一点,同时也是在考官心中加分的亮点——展开谈谈当下涌现的新技术对于电影本体、电影本质方面更加深刻的理论思考。我们前面谈到,从该问题的纵深角度看,其围绕的依然是关于“电影与技术的关系的探讨”。正如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对技术哲学的分析中曾指出,“人类对技术代具的绝对依赖必然会导致人类能力的绝对缺席”,现代技术是否会导致人类的思维和能力逐渐被机器体系所取代?是否会导致个体和集体都和与自身切身相关的生命知识相脱离?新技术的涌现所带来的关于电影本体论的重思等等,都可以是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延伸出的多维度的思考。
03. 注意事项
1. 理清思路,思维扩容
当同学们在复试现场碰到专业课问题的考察,首先要做到的是理清思路回答的大致思路,可以像上述的回答要点“首先、其次、最后......”类似的思路,力争做到语言组织流畅、思维逻辑清晰。另外,同学们要明白考研复试不再是一味对背过的知识点的简单输出,更重要的是在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的基础之上,学会有更深度的拓展回答。考官想在你的回答中看到的是你对电影及其相关领域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你自身对于这个问题/现象作出的独立思考。
2. 切勿偏激
在面对新形式、新内容时,我们势必会带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非常宝贵和重要的,但在回答中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偏激,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还是建议大家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并进行阐述。
PART 03 短视频对电影的影响
01. 考察目的
在复试中,导师们常问的问题类型之一即观点类问题,此类问题以社会热点或学界热点出发,一方面是对考生对社会及业界的感知度进行考察,观察考生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进行信息更新;另一方面是对考生是否可以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观点,是否能够清晰而富有逻辑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考察。
02. 回答要点
在回答该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切入,分别为短视频对电影内容的影响、短视频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以及短视频对观影习惯的影响。
1. 对电影内容的影响
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短视频会对电影内容进行解说等二次创作,这种行为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侵权行为,对于“爱优腾”等长视频网站而言,会对其盈利模式带来压力和打击。
同时,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会对电影内容进行大幅度折损,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了简单直白的故事陈述,失去了其视听特色。此外,短视频有时也会作为影片的表现对象,支撑影片所表达的社会观点。
2. 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短视频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观影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电影信息。
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也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新的路径,短视频可以通过二次创作将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剪辑出来,有利于电影传播。片方通过算法与目标观众进行精准互动,使电影在上映前、中、后期都可以不断进行快速的口碑发酵,如《隐入尘烟》的营销中,短视频就发挥了极大作用。
此外,短视频平台的较低门槛使得更多创作者可以进行个性表达,使得人人都能在短视频时代成为导演。但是,且投资者和发行商可能会更关注更短、回报更快的方式,从而使独立电影导演更难为其长片项目获得融资或发行。
3. 对观影习惯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来说,短视频在塑造观众口味和偏好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观众或许会形成信息茧房,并容易让注意力下降,使观众沉溺于即时满足,这对于电影而言是更深远的潜在影响。其次,这可能会导致观众对于长片电影的需求下降,或观众口味会转向更浅显的故事讲述。
除了短视频外,微短剧也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深化自己的思考~
03. 注意事项
1. 答题时注意辩证看待
我们对于观点类问题还是需要辩证看待,且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电影的衍生物,二者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与此同时作为电影专业的学生,还是需要有一份对于电影的坚守之心,明确电影作为艺术创作及其社会表达方面的特点。
大家可以在全方位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会们在问相关问题时,不是为了从我们口中听到一些真知灼见,更多是为了考察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审慎提出自己的见解。
2. 明确相关概念
如微电影和短视频的区别,短视频要比微电影的体量更小、拍摄周期更短,内容成本更低,对创作设备要求更低。同时,对于流媒体对电影的影响、媒介及技术进步对电影的影响等问题,同学们也可以进行相关思考和准备。
有问题可以didi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