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商城县小吃
味道是一种记忆,这些小吃并不一定是家乡特有的,但是可以让人回想往事。或许时间久了,便会淡忘,抽空整理下来。
01
腊肉、腊鸡、腊鱼、卤猪大肠、黄花菜老母鸡汤、老鸭汤、筒鲜鱼、腊肉黄鳝火锅、羊肉粉条火锅、野生蘑菇肉片汤。
在老家的时候,每年临近春节,家里都会提前买一些五花肉、猪肚、猪大肠、鸡、鸭、鱼、羊腿肉等,先用盐腌上一两天,然后在肉上切一个小孔,用绳子穿起来,放在楼顶上晾晒。晒好的五花肉和鸡称作腊肉和腊鸡,鸭称作腊板鸭,应该是被压成板状的缘故吧。老家的冬天很冷,这些材料晒好以后,就转移到家中悬挂着,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儿。
老家的腊肉无需烟熏。通常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拿来做菜,例如腊肉片炒蒜薹,腊肉片炒花菜。用腊肉和黄鳝同焖,加入蒜苗葱姜红干椒,因为春节前后黄鳝价高,虽然此菜十分美味却不常吃到。第二种是用卤药来卤,将腊肉切片食用。认识hillway以后发现,他们老家却是把晒好的腊肉切成很大一块,一次要用掉一到两条腊肉,放在高压锅里煮,用来做火锅烩菜的汤底。

晒干的鸡和鱼硬邦邦,并没有多少肉可以吃。腊鸡或是和腊肉以及晒好的猪肚、猪大肠等放在卤锅里卤,或是用来焖。卤药通常都是从医药门市部买来的。腊鸡腿是小蜜瓜的最爱,而我则喜欢卤猪肠。
鸡,除了临近过年的时候用来腌制晒干,平时还有焖和炖两种吃法。用来焖的通常是那种肉质鲜嫩的小公鸡,放入粉皮或是葫芦、薄豆腐同焖十分美味。而用来炖汤的是老母鸡。黄花菜老母鸡汤常常作为坐月子的大补之品(下图左上),但油脂太多不易多吃,在这方面,我有着前车之鉴。
读大学时,附近菜市场来了几个外地人,他们卖的鸡肉是切块腌制好的,买回家无需再加任何调料,只需加热炒熟即可,味道比平时直接买来的鸡肉可口,口感更鲜嫩。除了腌制调味的鸡肉,还卖有裹好炸粉的小鸡腿,赠送孜然粉,自己买回去油炸,口味不比肯德基逊色。听小蜜瓜说,他们每天的生意都很好,需要赶早才能买到。后来看多了关于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的新闻报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就很少买了。
老家很喜欢喝老鸭汤,小蜜瓜尤甚,她不喜欢鸡肉,偏爱鸭肉,将老鸭汤当做下火特效汤,隔三差五或感觉上火的时候就会买一只老鸭回家,放入海带或白萝卜、葱姜来炖汤,连续喝上几碗或是几天都不减对老鸭汤的喜爱(下图左下)。通常家里只要一炖老鸭汤,我的心情就不好了。因为既然炖上一大锅汤,就不会再另外炒菜,而我很排斥喝汤,特别是鸭汤,即使他们把鸭腿分给我,也只能在抗议无效后,默默拧开一瓶辣椒酱,蘸着酱把鸭肉吃下。后来走过很多地方,再也没有遇到哪个地方像老家那样对老鸭汤的热爱和迷恋,在南京见到最多的则是鸭血粉丝汤。在读高中时,大十街开了一家卖馋嘴鸭的店面,每天香味飘的好远, 据说经过腌炸烤等多到工序 ,十分入味。虽然不是原产的家乡小吃,确是至今吃到的最好吃的鸭肉做法。

除了鸭汤,小蜜瓜很喜欢鱼肉的鲜嫩。晒干的鱼吃的比较少,平时买的最多的是鲫鱼和草鱼。临近春节,小蜜瓜则会腌上几坛筒鲜鱼,同样十分喜爱(上图右上)。筒鲜鱼的名字是在网上搜来的,原来自己音译成了土咸鱼。因为这种鱼的制作过程是,将买来的大条武昌鱼洗干净切块,撒上盐搅拌均匀,放入陶制坛罐中密封起来。大概一个月后,就可以开坛食用。闻起来有轻微腐臭的味道。家乡人喜欢吃筒鲜鱼,大概和人们对臭豆腐的喜欢相似吧。按照现代饮食观念来看,筒鲜鱼并不够健康营养。鱼刺因为腌制的缘故和鱼肉脱离,少了挑鱼刺的辛苦,腌制的过程去除了部分鱼腥味,还是可以跟着十分热衷筒鲜鱼的小蜜瓜一起吃上几块,而最感兴趣的倒是煮筒鲜鱼的水在低气温下凝固成的鱼冻。
羊肉同样是小蜜瓜的最爱。腌制晒干的羊肉切块放入大量的红干椒或火锅底料,小火慢炖。吃的时候,烩入的粉条和白菜吸收了羊肉的鲜辣,十分美味(上图右下)。吃着吃着,碗底就会凝固一层油,而我最喜欢羊肉火锅里面的白菜。那时候家中还没有电磁炉,都是围坐在平时做饭的煤炉周围,老式煤炉很重,通常都要等到大地瓜下班回家来。如今回想,虽然条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食物的美味和家的温馨。像那些只需加热无需烩菜的火锅,就拿出那种中间放炭火的老式火锅,如今也不常见了。

野生蘑菇,因为采摘过程辛苦,数量较少,售价并不便宜,记忆中小时候都要卖到三四十块钱左右一斤的价格。生蘑菇在清洗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弄碎,吃法通常是加入肉片等煮汤。野生蘑菇汤因为“鲜”的口感和特点,很受小蜜瓜喜爱,而我对比汤毫无感觉。
02
油炸萝卜丸子、油炸绿豆丸子、炸酥肉、炸肉丸、板鸭、板栗焖鸡、豆腐渣。
迎接春节的到来,除了晒腊肉等,家里还会炸上一些萝卜丸子、酥肉和肉丸等食物。
油炸萝卜丸子的具体做法是:将白萝卜和胡萝卜用木搜子搜成细丝后,再用菜刀切成丁状,放入盐葱姜胡椒,拌入面粉,搅拌均匀。锅中倒入食用油,一手拿汤匙,一手抓起一把面团,挤出用汤匙放入油锅中炸制。油炸萝卜丸子比较松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放入青菜中同炒,或是放入火锅中作为烩料。
油炸酥肉的具体做法是:将瘦肉切成细条状,用菜刀刀背砭一砭,然后倒入盐胡椒酱油等调料腌制片刻,再倒入红薯粉搅拌均匀,一条一条地放入油锅炸制。刚炸的酥肉可以直接吃,不过更常见的吃法和炸萝卜丸子相似,都是作为烩料放入火锅中。以前家里每年炸酥肉都是大地瓜一人操刀,小蜜瓜根本不知道炸酥肉是如何做的,去年尝试一番,竟然用很肥很肥的五花肉切成大片,裹上面粉油炸。咬上一口全是白花花的猪油,实在难以下咽,后来我想办法将其切碎,拌入包子馅中总算消灭掉了。后来hillway妈咪纠正了小蜜瓜错误的做法,给我们做了正宗的炸酥肉。
油炸肉丸,老家俗称干炸圆(下图右上)。以前每年在奶奶家过年时都会吃到,通常都是大地瓜和大伯小叔等提前几天去奶奶家开始准备年夜饭。后来只剩下大伯一人,就再也没有去奶奶家吃年夜饭了。油炸肉丸的具体做法是:将五花肉或瘦肉剁成肉泥,将生姜、葱和地梨子切碎,将这些材料放在一起,倒入酱油盐胡椒等调料搅拌均匀,捏成丸子状,裹上一层红薯粉,放入油锅中炸,作为年夜饭中的一道菜,直接食用。小时候,我和堂姐堂妹们都很喜欢吃,作为饭间小点心。 年夜饭上也少不了各式腊肉拼盘,通常是卤过的,例如卤板鸭(下图左上),卤腊肉,卤腊鸡等。
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过新年,大人便老一岁,而小孩则长一岁,又有新衣服、红包和好吃的东西。而新衣服对于我还说无关紧要,鸡鸭鱼肉平时也可以吃到,小时候的我,每年却是惧怕过年的。一是因为老家的男人们很喜欢喝酒,将健康和酒量抛在一旁,喝起来没完没了直到喝醉;二是走上路上提心吊胆,时不时被不知大街上哪个熊孩子从哪里丢来的鞭炮炸到。
老家的地梨子除了切碎拌入肉丸馅和饺子馅中,或是整个煮水喝,还会来拿做菜。小时候一到过年,常常帮着大人来削皮。削好皮的地梨子或是放入火锅用来焖鸡焖肉或是切成片用来炒菜,例如将其黑木耳肉片青椒等同炒。老家盛产板栗,除了炒制,和地梨子一样,也可以用来做菜,例如板栗焖鸡,板栗焖肉等(下图左下)。

过年的餐桌上总是以肉类为主。平时,家里偶尔买来一些豆腐渣和韭菜同炒,因为接受不了豆腐渣上面的一层绒毛和难听的名称,一口也不肯吃,至今不知道何种味道。老家买豆腐的摊位除了卖厚豆腐、薄豆腐、豆腐干,还会买一种叫做“豆黄笙”(音译)的东西,也就是豆油结成的皮子,其他地方有卖腐竹的,和这个有些类似,又不大一样,通常用来焖五花肉焖鸡。
有些卖豆腐的摊位还会卖豆腐鱼和鱼丸。豆腐鱼就是腐乳,一大坛摆在那里,论个卖。鱼丸是手工做的,不同于达濠鱼丸的脆弹,没有捶打的工序,口感偏软。老家鱼丸的具体做法是:将大草鱼两边的肉切下,将鱼肉剁成肉泥,加入盐胡椒等调料,拌入生粉搅拌均匀,烧开一锅水,用手和汤匙挤成丸装下入沸水中翻煮几下捞出备用,再放入用做鱼丸剩下的鱼大骨和蔬菜煮成的鱼汤中煮熟食用,也是小蜜瓜很喜欢的食物。

油炸绿豆丸子和萝卜丸子的外形比较类似,但用料、做法、口感和使用方法都不同。绿豆丸子的具体做法是:将一斤磨好的绿豆面提前一晚加水浸泡,经过一夜的沉淀,将上层的水倒掉,只留浸泡好的绿豆面,按照一比三的比例,加入三斤面粉,倒入盐胡椒和红干椒搅拌均匀,用手和汤匙挤成丸状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加入的红干椒一定要切到很碎很碎,与面粉充分搅拌均匀才行。读研时,小蜜瓜有次过年炸绿豆丸子,因为没有充分搅拌,红干椒中留有一些空隙,放入油锅遇热不久,变成了一颗颗“炸弹”,油锅里的热油到处喷发飞溅,我们只能躲在几米之外,无法关火,也无法用锅盖将四处飞溅的油锅盖上,眼睁睁看着满满一大锅的油溅成了小半锅,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油光发亮。当时油锅上方有几根裸露的电线,当时火苗飞窜,万幸的是,没有着火。
油炸绿豆丸子很硬很硬,吃起来嘎蹦咯嘣响,牙口不好的人实在难以嚼碎,若是用来作为零食,倒是十分耐吃。更常见更容易食用的方法是提前一夜加开水浸泡,第二天在水中加入葱花香菜油盐酱油胡椒等调料煮熟后,作为早饭或晚饭食用充饥。经过一夜浸泡的油炸绿豆丸子已经不似原来那样硬,变得松软宜嚼,可口入味,是我最喜欢的食物。
03
滑肉汤、粉条煎包、松针小笼包、糖糕、馄饨、烧饼、韭菜(苋菜)盒子、拐枣。
老家用来做早餐的小吃有很多种类,除了各地常见的稀饭油条包子以及从周边传来的热干面和胡辣汤,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滑肉汤(下图左上),是老家早餐小吃里面售价最高的。hillway妈咪的具体做法是,将瘦肉切成条状,用刀背砭一砭,拌入盐胡椒酱油等调料腌制片刻,再放入红薯粉搅拌均匀,用手一条一条地放入烧开的水中,翻滚片刻捞出。老家的滑肉汤胡椒味道比较重,微辣,里面放有白萝卜、黄花菜和葱花,煮熟的滑肉外面的红薯粉晶莹透明,滑嫩可口。菜市场里常吃的那家小吃店,除了卖滑肉汤,还有绿豆丸子汤和粉条煎包。粉条煎包口味偏辣,里面的馅料虽然只有粉条和葱条,却很好吃,十分抢手,每天都需要排队。

通常,单单吃一种小吃是不饱的,也不过瘾。吃滑肉汤的时候会顺带买上几个粉条煎包。而吃稀饭的时候则会买上一笼松针小笼包(上图右下)或是油条糖糕。
油条在其他地方是很常见的,而油炸糖糕(上图左下)却不多见。糖糕使用糯米面做成的,将白糖作为馅料,放入油锅里炸,口味偏甜。而我向来对这种又黏又甜的食物不感兴趣。

家乡的馄饨也是极富特色的,在《家乡的小馄饨》一文中有过描述。卖馄饨的摊位还有面条卖,价钱便宜一些,口感也没有馄饨好吃。
如果感觉馄饨不够饱的话,就在附近买上一块烧饼(下图)。记得小时候卖烧饼会用长条状和圆形来区分甜味和咸味,后来卖的烧饼越擀越大,越擀越长,越擀越薄,价钱也从刚开始的五毛钱慢慢涨到三块钱了。甜味的烧饼里面包的是白砂糖,而咸味的烧饼馅是白猪肉和葱花,外面都撒上芝麻。

小时候,家里常常做韭菜盒子或苋菜盒子作为吃稀饭时的干粮(下图右下)。韭菜盒子的馅料是韭菜鸡蛋,有时候会剁入一些炼猪油剩下的猪油渣提香。做韭菜盒子的皮要比饺子皮略大,而且和面的时候不用冷水而是要用热水来烫面,包好的韭菜盒子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色捞出便可以食用了。有些人家觉得油炸比较耗油,便在锅底倒入冷水,将韭菜盒子贴在锅边来做,同样也很美味。苋菜盒子的做法和韭菜盒子相同,只需要把韭菜换成苋菜就好了。

拐枣,是小时候很喜欢吃的小零食,甜甜的。每逢上市的季节,菜市场里通常用绳子扎成一把把的卖。hillway竟然不认识这是何物。
04
方形糍粑、皮蛋、茶蛋、茶皮蛋、油炸花生饼、扇形麻花、白麻酥糖、腌腊菜、腌萝卜干、腌韭菜、咸鸡蛋、咸鸭蛋、泡梅豆、泡豇豆。
老家的糍粑是正方形的,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淘净蒸熟后,放进石臼内反复捶捣成泥状,趁热有擀仗擀薄,切成块状。家里常见的糍粑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整个放在煤炉或炭火盆上烤,蘸白糖或直接食用;第二种是切成小方块状,放入锅中油炸,装盘撒上白糖食用(下图)。
其他地方也有用糯米制成的食物,浙江称作年糕,用作煮饭或是炒菜,比老家糍粑口感硬很多,形状也不同。作为老家的特产,方块状的糍粑常拿来送给外地来的亲朋,可惜重量太重,不便于大量携带。买回家的糍粑如何太多吃不完的话,就需要放到清水中泡,清水需要经常换,防止干裂变质。

小时候,皮蛋、茶叶蛋和茶皮蛋多是挑着扁担一路吆喝着买的。前两种比较常见,有些地方把皮蛋称作变蛋或是松花蛋,而茶皮蛋(下图左上)似乎只有老家可以吃到,做法是将没有成功的皮蛋放入锅中按照茶叶蛋的方法煮熟即可。
油炸花生饼(下图右上)的摊位通常支上一口油锅,一边炸一边卖,炸好的放入大号玻璃瓶里密封,小时候售价五毛钱一块。做法是将糯米面加水和花生米搅拌,用打好漏勺盛出,用筷子调整形状,摆满一层,连漏勺一起放入锅中油炸即可。除了油炸花生米,还有小贩挽着竹篮卖油炸麻花。老家的麻花形状和其他地方不同,拉成一根根细条状再叠成扇形,记忆中也是五毛钱一块。
白麻酥糖(下图左下)是小时候很喜欢的点心,有一家做白麻酥糖很有名的商店,每到节假日生意就很火爆。

每到腌制咸菜的时节,老家的楼顶和墙上都会摆得满满当当。
通常腊菜(外地成雪里蕻)是摘洗干净后挂在绳上晾晒(下图左上),晒干后切碎扮盐后放入坛中密封。吃的时候拿出来和红干椒肉丁一起炒熟即可(下图右上)。
白萝卜洗净切条,在楼顶上铺开晾晒(下图左下),晒干后洗净拌入红干椒和盐装入坛中,可以直接取出使用(下图右下)。通常和和萝卜干一起腌制的还有韭菜,洗净晾晒后拌盐装坛,取出切碎拌入香油食用。除了腌制腊菜、萝卜干和韭菜作为下饭小菜,还会腌咸鸡蛋或咸鸭蛋,泡梅豆或豇豆食用,回忆起来都是美味。

静风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榴莲(可拆分)钩织法(钩针)
- 安徽黄山两天一晚游记 (1人喜欢)
- 浙江金华大佛寺游记
- 江南小城无锡游记
- 广州三天两晚二人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