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 | 韩江简介 | “以充满诗意的文字直面历史创伤”
最近在阅读《黑夜的狂欢》
,但还没有去详细了解过本书的作者韩江女士,这次就特地去了解了一下。
韩江,1970年11月27日出生于韩国光州,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是当代韩国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曾经在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布克奖的韩国作家。2018年,她凭借作品《白》再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并且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2019她获得西班牙圣克莱门特文学奖。2022年以长篇小说《不做告别》拿下大山文学奖、金万重文学奖。当然还有重磅的,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知道韩江女士也是因为她去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韩国首位获此这个奖项的作家!可能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是因为这个才知道她的。
韩江女士来自一个“作家之家”,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作家,哥哥韩东林、弟弟韩江仁也都是小说家。这种家庭氛围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韩江在14岁就确定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她的代表作品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素食者》、《白》《不做告别》《少年来了》,还有《植物妻子》,《失语者》以及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本《黑夜的狂欢》等等等等。
韩江女士1994年凭借短篇小说《红锚》崭露头角。到了90年代末,韩国文学开始出现又一次转向,从“后政治时代“或“自我的时代“转向“普遍的时代”。作家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个人之外的“他者”,却已经不再是“政治的他者“或”意识形态的他者”,而是更具有普遍性的“他者”或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他者”,例如欲望、价值、人性等。
在这个一时期,韩国女性作家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活力,如申京淑、孔枝泳、殷熙京、金爱兰、韩江等等。她们的写作已经不能单纯地从“女性主义“的话语去评价。其中,韩江女士写作的一贯主题,就是对人的暴力性的反思。
韩江女士的所有作品中,我是只阅读了《素食者》《植物妻子》以及《黑夜的狂欢》这三本,根据我的阅读情况来看,我也能稍微理解瑞典科学院对她的评价:“以充满诗意的文字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她的作品我觉得是观察得细致入微,但是又很尖锐,而且想象力非常丰富,描写得也很细腻,她很善于以梦境、独白和记忆为视角,通过光和暗、植物和动物这些意象的对比,运用很独特的比喻,揭露女性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与束缚,也揭示我们人类作为生命的脆弱性。
因为我目前是有在学习女性主义的,所以会很喜欢女性作家以及她们的作品,韩江女士的作品恰好就是这样有力量的女性文学作品,在韩江女士的笔下,女性不再只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主动的反抗者、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勇敢的改变者,她塑造了很多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很多都被她比喻成植物,她们就像是楼宇夹缝中生长的植物一般,不管面临的是阴暗还是狂风骤雨,都能坚韧不拔地向上生长,都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打破、去挣脱。
但她写的却又并非植物,而是女性,写的是作为女性的她们和我们,不管是面临社会的规训和打压,还是家庭的压力和束缚、以及其他的一些结构性压迫、女性困境,也都能够像这样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去奋不顾身地挣扎与反抗,直到打破牢笼,重新找到自我、获取自由。
而且我们都是在东亚这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性,所以也总能在韩江女士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在里面看到一部分自己的影子,并且她写出来的女性形象是多样性的,所以我们也能够看到更多女性存在的方式以及她们自己反抗现实的不同方式,我们也能透过她的文字进行一些新的、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更多的还是关于女性的自我觉醒、以及女性面临的困境还有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这些困境。当然,除了思考,还有愤怒,为她写出来的文字过于现实而愤怒,为她写的那些情节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而愤怒,为女性的命运走向而愤怒。
《素食者》的英文版本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对韩江女士的评价是:“她建立了独特的自我风格。她笔下的角色可以无比残暴,同时无比善良。她所写的内容通常很极端,不是极端的性行为,就是极端的暴力和戏剧冲突,但她的语言从来不是大喊大叫的类型。她的笔法很自控,但不是纪实报道式的冷漠。我觉得,她对过度煽情和冷眼旁观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刚刚好。”
这次读完的书《黑夜的狂欢》是韩江女士的出道作品,豆瓣对这本书的简介里有一句话是,“蒙尘30年首次引进!”由6个短篇组成,分别是《丽水的爱》《黑夜的狂欢》《夜行列车》《疾奔》《金达莱山脊线》《红锚》,这本书的故事和我之前阅读过的韩江女士的作品有些不同,我读的《素食者》和《植物妻子》,我觉得是和“女性主义”有关联的,但这本写的就是“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她仍然用她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比喻刻画了这些形象以及他们的生活,我本来想说“祝大家阅读愉快”,但依据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看,我觉得还是有些沉重和压抑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好像都在失去——失去故乡、失去家庭、失去亲人、失去钱等等,也都在被过去束缚着,大家都在寻找切割过去的方法,或者与自己和解的方法,可能读完之后不会很愉快,就是唏嘘和些许愤怒、些许痛苦。
倘若真的要说愉快的话,那愉快的点应该是,“天哪,又有这么厉害的女性作家创造出了这么了不起的作品!我们女性又被看见了,同时,我们也看见了这些女性。”
参考资料:三联生活周刊《专访诺奖得主韩江:用诗意文字直面历史创伤》
半暖公益《100个TA故事|韩江-202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没有能载我的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她说你一定会厌烦青岛漫长的冬天。
- 毛不易的声音离我很近,青春却离我很远。 (1人喜欢)
- 为什么我总能找到各种理由进行庆祝?
- 上班几年后,反而又爱上了在校园里学习。 (1人喜欢)
- 想成为「姐感」很重的人。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