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油与文玩玉米——关于“服美役”的阶段性思考
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7)
读书会时,我看到好朋友涂的指甲油很漂亮,夸了几句。昨天晚上她便给了我带几瓶,让我涂着玩。快三十岁了还没涂过指甲油的我,尝试着在左手上薄薄地涂了一层,它竟呈现出透明的粉色,不仅一点儿也不突兀,还让指甲显得更加饱满有光泽了,我愿称之为“涂了又好像没涂”的伪素颜美甲!我感慨道,原来这就是“辅之于威仪”啊,好朋友给我恰到好处的文饰,为朴实无华的东西增光添彩,却又不至于做作。(这就是“人为”对“自然”的点亮与提升呀~)
同时,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自己正在感受到女孩们的快乐!这是前所未有的。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缺席,且母亲对“自然”、“实用”的追求和对美”的排斥态度,以及受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让我对化妆打扮根本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打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几乎毫无意义,在这上面所花的时间,简直是一种浪费——例如头发长得太厚了就马上打薄,虽然不好看,但是大大节省了洗和吹的工夫。
这很符合实用型极简主义的理念,也很符合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尤其是对“服美役”的批评)。但总归有点怪怪的,难道人们真的不需要“美”、不需要“装饰”吗?难道不应该在对属己事物的悉心照料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感到厌烦吗?这未必不是修身的一部分,对“边幅”的整饬、打理与修饰。当然,在这里我们仍然需要判断和取舍,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是无伤大雅的。若是对人为制作全盘否定、彻底抛弃,何不归隐山林,做个野人?
之前我看到室友们做美甲,总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会热衷于做美甲呢?”现在也能点评上两句了,颜色、均匀与否、图案又或者是指甲形状。

忽然觉得一个个指甲就像一个个玉米粒,以前我不知道玉米竟是可以区分美丑的,自从听说了文玩玉米的一系列标准,我发现玉米粒真的在颜色、特征、形状、饱满度、排列等等方面有差别,这些决定了它的品相,并且体现在价值的差异上(当然,决定价值高低的不仅仅是品相,还有稀缺程度)。我恍然大悟,这可能就是“文玩”之为“文”吧!自然的玉米原来是无所谓这些区分的,不过是用来吃的,吃了这么多年玉米,根本没正眼瞧过的,谁曾想如今摇身一变,竟也成为手中细细把玩的宝物了,听说有的还可以卖出七八千一根的高价。我也咬了咬牙,花十五块钱买了一根,看看能盘出个什么名堂。

《诗广传·大雅四十八论·二三》谈及了“友之所辅,止于威仪”的问题,摘录如下:
刘子曰:“威仪以定命也。”形函气,气御神,神受命,命集于形,而表里主辅之权迭相为王。是故气曼(枝枝蔓蔓,散漫)者其义刓(不持义,败坏),度溢(满溢)者其礼荡(随意),色迁(脸色变化快)者其信违(不守信,如巧言令色),形钝者其知促,容汰(奢汰)者其廉乏。义刓、礼荡、信违、知促、廉伐,则心不足以存而其仁仆。曾子曰:“以友辅仁”,辅之于威仪也。「大意:威仪的重要性,由外而内,以友辅仁,辅的就是威仪。」
虽然,友之所辅,止此而已矣。进朋友而摄(辅)心,吾莫之能保也。何也?心非摄之所能及也。独至则安,倚以至则危;动于誉问 、依于形模、以效其至,则固迷而未得。迷而未得,则不旋踵而失其欲摄之初心,而又奚以相摄邪?故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意:然而朋友对我们的辅助,止于威仪,更多的,诸如内心的修行,要靠自己。』
苏武不望摄于李陵,心异而情无猜,故朋友之道可不绝也。二唐待摄于两龚,心似而失之于旋踵,无以相报而益以相忮(忌妒),而朋友之义绝矣。故朋友者,恒道也。深求之威仪之余而摄以心,是“浚恒”也,“浚恒之凶”,必矣。(大意:如果在威仪之外的地方,还总是指望朋友,有求于朋友,并且希望朋友与自己一条心,这就是过度贪求了,最终导致关系走向失衡,滋生种种妒忌。)
(注:①据Deepseek解释,“浚恒之凶”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有强求他人按自己的方式长期相处,反而会破坏关系的意思,换言之,尊重差异,方能长久。②括号内是我自己加的便于理解的注释,可能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