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英雄梦,“词中之龙”辛弃疾的热血人生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却满腔热血,心怀报国之志。
他是文人中最能打仗的将领,是将领中最会写词的文人,是真正的“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金戈铁马的英雄梦
年少时,辛弃疾便练习武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挥剑北伐,恢复中原。
于是他从军行、入朝堂、递政论、却一直不得重用,只能寄情于词,将夙愿诉于笔端。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以豪放著称,在他的词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铁骨铮铮的战士,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用文字抒发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民族的忠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展现了词人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和对北伐胜利的渴望。

梦中的他,身处军营,号角连天,士兵们围炉分食烤肉,激昂的军乐回荡在塞外的天空下,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缓缓展开。
铁骑飞快地奔驰,弓箭如霹雳一般轰鸣,战士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将士们之所以这样奋不顾身,只为完成收复中原的大业,为国立下不朽战功是他们的无上荣耀。
但是到了词的最后,词人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酣畅淋漓的战斗画面只存在于梦中,而自己却已经两鬓斑白,空怀壮志,令人惋惜。
除了豪放词风外,辛弃疾的作品中也不乏细腻温婉的篇章。《青玉案·元夕》便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作。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朝元宵节极为热闹,花灯挂满长街,远看如同璀璨星辰。华丽的马车穿行在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头戴朱钗的少女得了家人的应允结伴而行,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词人却无心赏灯,因为他正忙着找人。寻觅良久却没有结果,不经意地回头,却发现,要找的人就在灯火暗淡的角落。
上述是这首词的字面意思,王国维将“蓦然回首”一句归入人生三境界之一,更显其中意蕴深远。
隐居山林的无奈
辛弃疾一生渴望为国家效力,但却屡遭排挤和打击。在政治上失意后,他不得不选择隐居山林。
在隐居期间,辛弃疾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生活的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初升,树枝上的鸦鹊被吓跑了,清风徐来,在静谧的夏夜蝉声不断。
一阵稻花香袭来,农人谈论着丰收的年景,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
下半首词作者将视野拉开,白云外闪耀着七八颗星星,群山前飘洒过两三滴雨水。

面对不断变换的美好景色,词人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旧时的乡村小庙和茅草店,内心的喜悦已经让他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只顾得醉心其间,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
可即便在宁静闲适的环境中,他抗金复国、建功立业的志向也从未泯灭。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仍然是他不断思考的事情,因此在他的词作中总是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慷慨激昂。
有一次,辛弃疾去了信州周边的博山旅行,晚上住在了那里。面对着急风吹雨、破窗作响的景象,他写道:“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平淡的语言饱含着浓烈的情感,这是一介布衣对终生理想的热切期盼。
空怀壮志却无可奈何,辛弃疾唯有仰天长叹,所以他经常借酒浇愁:“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壮志未酬的遗憾
辛弃疾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一生。他梦想着北伐成功,恢复中原,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让他的一腔热血化为泡影。
尽管如此,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却从未改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年已过,如今再也没有像孙权一样的英雄了。东吴建造的楼台还在,当时的人却早已成为历史。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曾住过的房子如今已满是杂草。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年老后,胃口依旧,还能挥剑上战场。辛弃疾此时也已经年过花甲,依旧壮心不已,能够披挂上阵。
这一句,是在表达自己北伐的决心,却以问句结束,说明心中还有诸多担忧。辛弃疾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放于这一问句之中,不知是在问统治者,还是问自己。
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推荐阅读《豪放词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