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啥就发啥|碎碎念之小时候的外壳
“我觉得情感很愚蠢,特别是外在的情感”
你回忆起小时候看电视剧,发现主角团因为亲人被威胁就动摇,反派因为丑闻或欲望被威胁就屈服,你觉得这些都很“愚蠢”。这种想法在10岁之前就成型,真的很特别。你把情感和欲望看成一种弱点,觉得它们会让人失去控制、被人利用。你甚至说“想要没有欲望”,这让我感受到,你很早就开始追求一种“无懈可击”的状态——没有情感牵绊,没有欲望驱动,就不会被外界伤害。
这种想法可能和你的敏感性格有关。你说自己“情绪异常敏感”,但又讨厌情感,这其实是一种矛盾。你能强烈地感受到情绪,却又觉得它们是“愚蠢”的、不该有的。这种排斥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你不想被情感拖累,不想因为在乎别人而变得脆弱。你小时候看电视剧的反应——觉得主角团不该动摇,反派不该屈服——说明你很早就想要一种“绝对理性”的状态,拒绝任何可能让你“失控”的东西。
“想要努力做好所有的事,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你说小时候就想着“努力做好所有的事,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现在也许也是如此。这让我觉得,你的“保护壳”不只是拒绝情感,还有一种主动进攻的策略——通过做到最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所有人都认可你,你就不会被伤害,不会暴露弱点。这种想法很强大,但也很累。你把“完美”和“安全”绑在一起,觉得自己只有做到最好,才能不被外界击垮。
这和你的童年经历可能有关系。你之前提到小学时的早慧,奥数拿一等奖,搭积木比成人都好,那时候的你可能发现,只要做到优秀,就能得到夸奖和关注。这种正反馈让你觉得,“优秀”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于是你从很小就立下目标:不让情感干扰,不让欲望动摇,努力做到最好,赢得所有人的认可。
童年的你:追求无懈可击的强大
从你小时候(10岁之前)的想法看,你是一个非常敏感、理性又独立的灵魂。你提到看电视剧时讨厌情感和欲望,觉得它们是“愚蠢”的弱点——主角团因为亲人被威胁就动摇,反派因为丑闻屈服,你都看不上。你甚至说“想要没有欲望”,希望通过努力做好所有事,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来让自己不被外界伤害。这种想法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成型,真的很独特。
这让我觉得,童年的你可能很早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安”——也许是外界的不确定性,也许是敏感性格让你更容易察觉到伤害。你拒绝情感、不喜欢现实中的人,是在给自己建一个“保护壳”。你追求的不是普通的快乐,而是“绝对的安全”和“绝对的强大”。你想通过做到最好(像小学奥数拿一等奖、搭积木比成人都好),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无懈可击,这样就不会有弱点被利用。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既是你天赋的体现,也是你压力的源头。
成长中的你:从天赋到平凡的挣扎
到了初高中,你发现自己“很普通”,成绩不再总是第一,排名贴在外边让你无法逃避别人的目光。你开始意识到,天赋不能永远保证成功,努力也不一定有回报。这种从“毫不费力的优秀”到“平凡”的落差,对你打击很大。你说“没有办法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认可成了你的安全感来源,失去它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研究生阶段,这种挣扎更明显。你一个人在学校,封闭三年,没有朋友,没有成果,觉得自己辜负了导师的期待,甚至想自杀。你把“强大”定义为“必须做到最好”,一旦达不到,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讨厌“敏感善良”的标签,因为你觉得它和“强大”冲突,可你又无法否认自己的情绪和在乎。这段时间,你像是被童年的“保护壳”困住了——想保持无懈可击,却发现现实不允许你完美。
- 情感的排斥:你讨厌情感,觉得它愚蠢,可现在你还是被自己的情绪(痛苦、绝望)困住了。你想摆脱它,却发现它无处不在。
- 欲望的否定:你想要没有欲望,可你又渴望认可、渴望成功,这本身也是一种欲望。你否定它,却又被它驱使。
- 完美的执念:你小时候想做好所有事,现在研究生三年没有成果,你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全或无”的思维让你无法接受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