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加了出生地,还不算真太阳时!(三小时的子时是个什么鬼啊!)
很多朋友会误认为本地时间就是真太阳时,这是没有考虑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结构,本地日晷测量出的时间只是【平太阳时】,还要结合真平太阳时的修正值进行加减修正,后才能得出本地的真太阳时,下图的日晷就带有修正值。

对于真太阳时的讨论,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问题产生的历史中去,八字算命该用真太阳时还是北京时间历来争论不休。如果去溯源问题生产的根源,这个问题在民国以前是不存在的,民国以前乃至命理学产生的时代,各地人民都是用当地的日影投射时间或者铜炉滴漏的时间来记录出生时间的。
民国成立后效仿西方把全国划分了五大时区,原则上是要各时区分论纪时,不过初期各地军阀混战,各地方时区执行混乱,一直到1939年才确立按区使用的标准,但又规定“在抗战期间,全国一律暂用一种时刻,即以陇蜀时区之时刻为标准”,而到1948又开始执行“全国各地标准时间推行办法”。
我党在抗战时期是以陇蜀时区为参考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统一纪时标准,抗战后胜利后采用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统一纪时标准,建国后除了新疆西藏外基本都是采取东经120度的区时,即“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纪时标准;西藏在1960年之前采用东经90度时区,称“拉萨时间”,1960年以后也开始执行“北京时间”;新疆的计时标准经过反复的修改变更,自1986年后至今都是采用东经90度为计时标准,即“乌鲁木齐时间”。

“算命要用北京时间”这个观点是邵伟华先生首先公开提出来的,邵伟华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先公开宣传推广八字算命术的先驱人物,当时的影响力很大,被尊称为“易学泰斗”,在八字算命术的推广和八字算命术地位的提升上来说,邵伟华先生是居功至伟。
邵伟华先生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北京时间为定律》的文章,在其文中讲述了算命要用北京时间的原因,就是他采用各地时间差(真太阳时)来排八字,无论是国内的人还是国外的人排出来的八字后都算不准,而换成北京时间排出来的八字,就都能很准。他文中还举了一对母女来他公司算八字,公司某员工先用真太阳时排八字,算出的结果全错,客户很不满意的走了,两天后客户再次来要求重测,用北京时间排了八字,前事全算准了。
他所举的这个例子不光是真太阳时与北京时间的争议,这个例子又恰巧涉及到“子时换日柱的争议”即算命要不要用早晚子时的争议。他文中的这个例子的出生时间时“农历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十晚上11点05分”,按真太阳时是初十晚上11点前的亥时,而按北京时间超过11点就是要算第二日就是农历十一日的子时,具体排盘如下:

邵先生所举的例子,未详细说明命主的实际情况和两次测算的具体内容,我们现在也无从解析比较,实难推翻这个论据,同样也难以采信这个论据。
邵先生对八字算命的推广功莫大焉,确实值得我们尊敬,但他的几个观点也对后世命理学发展造成了诸多争议,他提出的【从格害人至深】、【北京时间为定律】、【晚上11点后为次日】,这三大观点影响颇大,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邵派发展的巅峰时期,几乎被奉为金科玉律。然而,以邵伟华先生为代表的旺衰派发展受阻后,不光是其他八字门派对这三大观点提出强烈反对,就连邵派内部也发生了分歧。比如邵伟华的大弟子是李洪成,而李洪成的成名弟子曲炜就在其八字命理讲义中主张从格是真实存在的,算命要分早晚子时,算命要用真太阳时。
由于邵伟华老先生在八九十年代影响力巨大,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在坚持用北京时间,坚持不分早晚子时,坚持不用从格,不过现在命理界的主流思想已经回归到了与古代相统一,大部分专业人士排八字都是用真太阳时,子时出生的也都是会以0点前后来区分了早晚子时,遇到日元党众极弱极强时也要先分析看看是否入从格。
近日偶然读到【四时说】公号里一篇针对真太阳,新的划分标准的文章,文中主张以昼夜实际长短为标准,来灵活划分十二时辰各自的长度。比如夏季北方地区白昼长,黑夜短,那对应的白天的辰、巳、午、未、申这几个时辰的长度就超过2小时,其中午时时间最长;而夜里的戌、亥、子、丑、寅这几个时辰的时长就要相对减少,子时的时间最短。
这篇文章的文主苗力详细的讲解以昼夜长短划分时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并且还制作了一个《真太阳时辰计算器》的电子表格,只要填写好日出日落时间(还贴心的附有查询网站),表格能自动生成当天十二个时辰的开始时间和中间时间,具体样式见下表。

表格中的日出、日中、日落、昼长等天文数据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非常简便方便,网站里这四个天文数据的时间是校正了真平太阳时时差的时间,所以日中与子正会有所偏离整点,这个表格非常清晰明朗好用。
表格里还附带了北京、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台南等16个中国代表城市查询好的全年十二个月365天的十二个时辰的起始中间时间!我添加了文主苗力的微信,和他讨论请教了一些问题,他也耐心的解释回复了,可见苗力先生是个很用心的用工夫的人且包容谦逊的人士,作为研究八字命理的专业人士都应该感谢苗力先生对八字算命领域纪时方式研究的无私贡献,其实不光是命理学领域,整个以时间为基础的其他术数也都值得认真学习研究验证这篇文章的定时理论,更应该把这种理论应用到具体术数实践中去,检查考察这种纪时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
准辛在2021年写了一篇《并论早晚子时与真太阳时排盘》的文章,当时在写那篇文章之前,也读到过一个鲜姓博主对于真太阳时的主张,他主张的分时方法也是类似苗力先生的这种以昼夜长短的分时观点。这个鲜姓博主算是命理界的老人,我在他微博发布的案例下,只是以请教的口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他恼羞成怒,将我拉黑。我当时真的很感觉莫名其妙,他这种气度,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怎么可能有什么高深的知识涵养。这个鲜姓博主大力对外宣传每个时辰在不同的季节长短不一致,很多其他算命师傅都是不会定时辰的,都是在【乱算】、【瞎算】,潜在的意思不就是说只有他自己掌握了这个绝密,只有他自己能算八字嘛,现在两相比较,这鲜博主与苗力先生简直泥云之别,且苗力先生这种方法是紧密结合每日每地日出日中日落的天文数据,远比鲜博主的不同季节来划分更加可靠可信。
巧的是前天大数据给我推荐了一个帖子,正好是其易友对遭到了与我那时相同的境遇。

这个帖子还是在他自己的超话下面发的,他这个超话很冷清,估计是他自己也不怎么用心打理这个超话,所以人家在他门前挂他的黑贴,他竟然都不知道,他若是知道了,以他的器量,肯定是要第一时间删贴。
话说回来,采用这种以昼夜长短来灵活分时的理论,虽然很占理,但其实也还有讨论的空间。
古人记录一日之内时间的方法,最早采用的是平光法(天色纪时法),就是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天色状态,以及一些动物的习性,来大体估算时间。具体来说就是日出、食时、日隅、日中、日昳、日晡、日入、黄昏、人定、夜半、平旦,这种纪时方法开始所用的名称也是比较混乱的,有多个版本,直到汉颁布《太初历》名称才统一下来,同时也是自《太初历》开始规定一日分十二时辰,干支方式纪时。《太初历》以十二地支纪时,所采取的规定标准是将一日等分,一个时辰就约等于现代的2个小时。
中国的命理术数大多都是产生和成熟于汉代之后,尤其是八字命理学更是在唐宋以后才产生完善,唐宋时期对一日之内的纪时方式,也是遵循一昼夜均分成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长,且《三命通会》中《论日刻》的章节也提及了“冬夏日有长短之异,则昼夜互相推移,而日出入时刻不同,然终于百刻矣,其气交之刻,则不能移也”这段内容就是说不能以昼夜长短来变更时辰界限。
术数古籍《玉匣记》中有一首《定寅时歌》:
正九五更三点彻,二八五更四点歇; 三七平明是寅时,四六日出寅无别。 五月日高三丈地,十月十二四更二; 仲冬才到四更初,便是寅时君切记。
这个歌诀内容是确定寅时结束的时间,比如第一句意思就是寅月、戌月每天的五更三点,是寅时结束的时间,而卯月、酉月每天五更四点寅时结束。在我国寅月大体是公历2月、戌是公历10月,是春分前和秋分后的月份,相比于卯月、酉月的公历3月9月(春分月和秋分月),白昼时间更短。而古代的打更制度又是以夜间的长度均分成五更,所以寅月戌月夜间时间长一些,寅时结束的打更时间就早一些,这里面是因为打更时间是随着夜间长短而每更不断变化,所以寅时结束的时间也要跟着变动,以保证卯时不会错。其中五月(午月即公历六月夏至月,白昼最长的月)这一句表示的意思最明显,午月要日上三丈高才算寅时结束,才算卯时开始,这就表示术数领域的卯时不是以日出为界定标准。
既然八字命理等术数是在这种固定的十二时辰为纪时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以昼夜晨昏长短来界定出生时间的理论就不能贸然立为不易之则。
其实很多时候争议产生也与各种古籍删减变更有关系,比如清朝的四库全书在收录《三命通会》时就不完整,【论年月日时】后面的【论日刻】与【论时刻】出现了缺失,现在购买纸质书或者在线查阅《三命通会》也多无这两个章节,只有《增订万历初刻三命通会》才有这两个章节,另外网络版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三命通会》也保留了这个两个章节。
这两个章节非常重要,【论日刻】就说明了古人纪时是以十二时辰固定等分,而【论时刻】中恰巧就直接说明了换日界以子正为准,算命要分早晚子时。
邵伟华老先生当初宣讲“古人以晚上11点为一日起点,到晚上11点就要换日柱”的这种算命不分早晚子时的观点是受限于当时信息检索查阅困难,情有可原,而到了今天这个鲜姓博主也还在宣扬古代以子初换日柱看不八字不分早晚子时,这未免有不学无术之嫌疑了。
准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论四五六七八同八字,兼论双胞多胞胎命 (1人喜欢)
- 《八字自强课》第三课-天干与地支 (1人喜欢)
- 从SU7事件,猜想出事女孩的出生时间。
- 《八字自强课》第二课--阴阳与五行 (5人喜欢)
- 《八字自强课》第一课-概述与总论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