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部作风能力之优 铸乡村建设之基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建设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而在乡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干部作风能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实现乡村繁荣振兴的重要保障。
干部优良作风与过硬能力是落实乡村政策的“定盘星”。乡村建设涉及诸多政策的落地实施,从农业补贴到产业扶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生态环境保护,每一项政策都关乎乡村发展的方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干部具备扎实的政策理解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才能将这些政策精准无误地传递给农民,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作风漂浮、能力不足的干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导致政策无法落地生根,甚至引发农民的不满和误解。相反,那些作风严谨、能力突出的干部,能够深入研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保政策的每一项要求都能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时,有的干部认真排查每一户危房情况,耐心向农户讲解政策标准和申请流程,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农户顺利完成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让好政策真正惠及民生。
干部优良作风与过硬能力是发展乡村产业的“助推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发展乡村产业并非易事,需要干部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科学的规划能力和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优秀的干部能够立足乡村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产业潜力,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和技术。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对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市场波动等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能够以坚韧不拔的作风,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比如,某地干部在了解到当地农产品品质优良但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后,主动学习电商知识,带领村民搭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功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积极作为的作风和专业的能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干部优良作风与过硬能力是改善乡村治理的“润滑剂”。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作风正派、能力出众的干部能够深入群众,倾听村民的心声和诉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问题。在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时,他们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耐心调解,化解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他们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激发村民的自治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例如,在一些乡村,干部通过组织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让乡村治理更加科学、民主、高效。
干部优良作风与过硬能力是塑造乡村文明的“引航灯”。乡村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体现了乡村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乡村的发展方向。干部作为乡村建设的引领者,其言行举止对村民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作风优良、品德高尚的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倡导文明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在一些乡村,干部带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营造了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就是穿针引线的工作。”在乡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干部就是那根关键的“针”,只有不断提升作风能力,才能将千头万绪的工作串联起来,将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激励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专业的能力投身乡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让乡村在干部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