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集11 “恨”字
刘盈探视病重的萧何时,问其继任人选。萧回答:“知臣莫如主”,暗示应由刘自主。刘提出曹参后,萧何立即顿首赞同,并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在《史记》的这则例子中,此恨字,仍作遗憾解。
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此处也作遗憾解。
杜甫之“恨别鸟惊心” 。该句之恨既有遗憾又有哀怨之色。
《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此处恨字并非单独出现,而是和“怨”字作为复合词的形式出现,作为复合词出现,则有了“埋怨”“不满”的情绪。
但“怨恨”这样的复合词最早可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找到,如《墨子-兼爱中》有:“凡天下祸篡怨恨……”句,在句中则是非常明显的仇恨情绪。
白乐天的《琵琶行》:“……暗恨生。”——无可言说的情感张力。形成这样的句意,完全是词语搭配(形修名——偏正)、和宾动倒装产生的效果。
其之《长恨歌》,恨,遗憾、悔恨。
“恨”字到岑参那是“乡愁”(《裴将军宅芦管歌》),到李商隐则是“哀婉”(《忆梅》)。
上所见,“恨”字,在古文字系统中,其本义是遗憾,但在墨子 《墨子-兼爱中》可以看到其和“怨”字结合,作为复合词出现,已产生新的意思。
到唐代,或因诗歌的高度繁荣,“恨”成为一个高频出现的词,其不断的为诸诗人和其它词语搭配,使之产生新的意义,词义开始拓宽,这许是其本义模糊,新义产生的一个基础。直到杜牧的《泊秦淮》出现,“恨”的现代意义始有雏形。 但对该词在诗中之定义,倒不妨开放结构,没必要完全按照现代人对该诗的解读。 覆X什么的,未必有那么痛的。要不,北狄和西夷如何要大喊“奚为后我”呢(见《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