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妇一口咬定军马吃她粟谷,石敬瑭:先杀马,找不到粟谷就把她杀了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案件以其独特的审判方式和残酷的结果,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个案件涉及一位普通的村妇、一匹军马,以及当时的后晋皇帝石敬瑭。 故事发生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初夏,河东道汾州地界连日阴雨。这场雨虽然不大,但却让许多农户家中的粮食受潮发霉。住在官道旁的张氏便是其中之一,她望着屋角渗出的水痕,心中焦急万分。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张氏赶紧将家中存放的粟谷搬出来晾晒。她将三石粟谷铺在门前空地,摆成八卦阵型,这是祖辈传下的晒粮秘法,据说能借日光驱邪除湿。然而,就在张氏晾晒粮食后不久,一支军队从官道经过。领头的什长勒马停驻时,张氏正弯腰拾掇晾晒的麻衣。枣红战马喷出的热气掠过她后颈,惊得妇人踉跄后退。那什长抱拳致歉,称要借贵地拴马片刻,因他们要去驿站递送军报。话音未落,七八匹战马已系在道旁柳树上,距离粟谷堆仅五步之遥。待兵卒身影消失在官道拐角,张氏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担忧。
果然,当张氏收拾完晾衣竹竿再次回到晒场时,她发现那些战马虽然纹丝不动立于柳荫下,但自己精心摆放的粟谷堆却似乎少了一些。她蹲下身子,仔细数着粟谷颗粒,心中越发觉得不对劲。未时三刻,张氏攥着半把粟谷冲进汾州府衙,击鼓鸣冤,哭喊着称军爷纵马食民粮,三石粟谷被啃去两斗。

负责照料这些战马的兵曹王二被带到堂上,他跪得笔直,甲胄鳞片与青砖相击铮铮作响。他坚称军中战马绝无偷食之举,并从怀中掏出寸许长的铜制“拒马铃”作为证据。此物系于马辔,训练时若战马低头啃食,铃铛便会发出脆响,士卒即挥鞭惩戒。经年累月,这些战马养成昂首挺立的习性,便是饿上三日,也断不会触碰道旁粮草。
石敬瑭作为河东节度使,以“明察秋毫”自诩,他深知此案若处理不当,必会损害官府威信。于是,他仔细聆听双方陈述,目光在二人身上逡巡。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既然各执一词,便立军令状为证。若剖马腹未见粟谷,农妇当以诬告反坐;若见粟谷,则军士偿命。”
王二闻言甲胄哗啦作响,他深知这匹战马是契丹所赠的河西良驹,宰杀战马按军规当斩。而张氏却已咬破拇指按下血印,她盯着战马鼓胀的腹部,仿佛已经看见金黄的粟粒在其中滚动。
随着石敬瑭的一声令下,牛耳尖刀划开了马腹。围观百姓发出整齐的抽气声,然而翻涌而出的并不是粟谷,而是青黑色的苜蓿草渣。张氏扑向尚在抽搐的马尸,十指在马胃中疯狂翻搅,却始终不见半点金黄。她突然想起晒粮那日,自己因惧怕军马而躲在墙根,其实未曾亲眼见马匹低头。此刻才惊觉,那“缺失的两斗粟谷”,或许只是雨后返潮造成的错觉。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石敬瑭按照之前的决定,将张氏押入死囚牢。而王二虽然战马未偷食,但因损毁军资的罪名,也被押往军营处斩。七日后,两颗头颅悬挂在汾州城门,成为了这场荒诞官司的悲惨结局。

这个案件在民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人觉得石敬瑭判案过于严苛,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残忍。但也有人认为,石敬瑭的做法虽然极端,却有效地震慑了那些妄图无理取闹、诬告陷害之人。自那以后,汾州乃至整个河东道的诉状骤减七成,石敬瑭得以腾出手来专注于巩固政权和处理大事。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在五代十国这个群雄割据、烽火四起的年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权力,不得不使用一些极端手段。石敬瑭作为一个靠契丹势力上位的皇帝,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朝中大臣对他多有微词,百姓也对这个“外来”皇帝心存芥蒂。因此,他急需树立自己的权威,通过这种极端的判案方式,他成功让百姓对他又敬又怕,从而达到了震慑的效果。此外,这个案件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百姓的艰辛与无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粮食对于农户来说就是命根子。一旦粮食受损,就意味着一家人的生计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当张氏发现自己的粟谷似乎被军马偷吃时,她会如此激动和执着也就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