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个什么东西(1)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大家截取山本耀司这段话作为对“自我”的解释。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山本耀司。
这篇科普试图理清如下3个问题,这里没有直接的答案,有的只是当前我对“自我”的部分理解。
自我是看不见的吗?
如果没有别人,我们能感受到自我吗?
如果遇到很弱的、开心的、水准很一般的东西碰撞,会知道自己是什么吗?
如果让我科普自我是什么,最先联想到的词是“自我同一性”(identity achievement)。这个词最早是由埃里克森(1902-1094)提出来的,当时他发现有些二战返回的士兵,他们的生活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 于是用“自我同一性”来描述此现象。 比如,他们今天觉得自己能力还行可以做好工作,明天开始垂头丧气;打定主意要去学习新技能,过一段时间觉得对此完全不感兴趣等等。
自我同一性一般是指我们经过探索(一番折腾)之后,能够确认自己是谁,并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且具有持续性和独特性。我们不会觉得今天自己喜欢民谣,明天就不喜欢了。今天喜欢《好东西》明天觉得这简直是垃圾。个人状态是有序的,相对稳定的,并且是忠于自己感觉的。有一种正走在“做自己”的路上,是一种虽然还是会有挫折,但仍旧有希望、有活力的感觉。个体内在不是空的,虽然不至于“元神归位”这么夸张,但是趋向这个意思。知道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自我永远是存在的。自我不依靠外界的评价标准而出现很大的波动,是一种动态稳定的存在感。找到了自己的种子,然后发芽就是了。这个过程在西方教科书里界定的年龄是11-18岁,是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放到现在大概是18-35岁,所谓成年初显期。
据我观察,很多人可能在需要自我探索的时候没有自我探索,过早的进入了“自我同一性早闭”,认可主流或权威价值观,放弃了自我探索,直接去行动(工作、结婚、生子)了。可能做着还不错的工作,赚着还可以的薪水,但是好像很难开心,有一种浑浑噩噩被动生活的状态,感觉自己是空心的,随风逐流的。等足够“痛苦”了之后,可能会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从此又开始走向叛逆和探索期。探索期总是伴随着迷茫,不知所措,自我身份的破碎,就像房子翻新重建的过程,充满了灰暗与尘土。
我觉得自我是一直存在的,每个人都拥有自我。但自我又可能是无序的,还未发展成熟时已停滞了生长。好在,人总是会终身发展的,总有一些契机让人重新回到自我探索的路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