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刘玉民《骚动之秋》
刘玉民的《骚动之秋》,是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改革的长篇小说。
作者的叙事能力不算很强,但小说的内容还是值得一看。
小说的主人公岳鹏程是一名复员军人,他大胆果断、有魄力且有远见。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大桑园村十年间发生巨变,成为名噪一时的“大能人”和“农民企业家” 。
岳鹏程的儿子羸官同样致力于改变家乡面貌,但他的思路与父亲完全不同,岳鹏程无法忍受儿子的“忤逆”,处处打压,羸官被迫离开大桑园村,而到小桑园村发展,最终取得了成功。
乡镇企业是时代的产物,八十年代初异军突起,如雨后春笋。但到九十年代末,大多都归于沉寂。因为乡镇企业基本都是资源消耗型企业,规模小、能耗大,很难有出路。
就这部小说而言,改革本身并不是重点,岳鹏程也好,羸官也罢,他们的成功有点理想化了,现实当中,做成他们这样规模的乡镇企业凤毛麟角。这部作品最核心的内容,是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人们的争议。
岳鹏程取得了成功,他不仅是企业负责人,还是村党总支书记,大权在握。但在他身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首次下关东,他靠“几箱对虾、鲍鱼之类海鲜”,从国有林场套购到“最低价格”的木材;第二次下关东,他采取非法手段倒卖钢铁,一次获利十数万元。
二是他独断专行,专横霸道,对下面人不是打就是骂,谁得罪了他,他必然要报复。甚至开除党籍工籍,都由他一人说了算,个人凌驾组织之上。比如石衡保,果园承包还没到期,就被岳鹏程强行收回,从此,石衡保成为了告状专业户,最后被人为变成了“疯子”。他的儿子也受到牵连,被岳鹏程开除。岳鹏程还雇了两名专业打手,看谁不服,就将其打服为止。搞独立王国,县委、镇委都拿他没办法,俨然成了土皇帝。
三是倒买倒卖、偷税漏税、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成为岳鹏程拉拢官员和做生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部门的人跟他称兄道弟。他想给谁落户,不管政策允不允许,只要他给公安局长打个电话,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
四是作风问题,妻子徐淑贞与岳鹏程青梅竹马,岳鹏程当兵回乡最落魄时,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他。但岳鹏程功成名就后,却将儿子羸官的恋人秋玲据为己有,成为情人。秋玲想为自己的男友落户,在写申请时,也必须按岳鹏程的规矩写,秋玲与贺子磊不愿妥协,于是决定远走高飞。
岳鹏程是改革的成功者,为了成功,他不惜使用任何手段。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岳鹏程认为倒买倒卖,偷税漏税,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是搞活经济的必需,你不这么稿,你按步就班,一本正经,你就发展不起来。他专横霸道,个人凌驾组织之上,搞独立王国,也认为是冲破改革阻力的特色手段,就好比你要把一群羊领上山坡,那羊七零八落死活不跟你走,你骂不骂,打不打?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你要真正去解决,其实很难。
关于一些历史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尖锐的看法。如改革,不改革不行,完全割断历史也不行。原先把过去说得一朵花,现在又把过去说成豆腐渣,一个小钱不值。再如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虽然是一个进步,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好处是大锅饭打破了,个体积极性发挥了;坏处在于实行时一刀切、一风吹。有的地方,凡是把集体经济拆散了、分光了的村子,都糟了糕。再比如,岳鹏程的做法受到他的父亲岳锐和肖云嫂等人的质疑和反对。岳锐和肖云嫂都是老革命、老党员,他们的思想比较正统,看不得岳鹏程如此胡搞。但思想正统不代表能搞活经济,岳鹏程认为,现在的共产党已经不是以前的共产党了,他们老一辈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那么,新旧之间的传承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完全割裂开来,还是扬弃?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这些内容,在其他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
改革之初,发展经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能力再强,经济上不去是不行的。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的人,尽管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违反党纪国法,也能“一床锦被遮了过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难题。比如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一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首富村”,然而伴随他的成功,是私欲的极度膨胀。他将大邱庄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他自己就是这里的土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甚至对抗、阻挠组织调查。最终因犯窝藏罪、妨害公务罪、行贿罪等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
总之,这部作品揭示了农村改革的深层矛盾以及人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转变,有一点的现实意义。

茗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札记——麦家《暗算》
- 读书札记——刘斯奋《白门柳》
- 读书札记——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1人喜欢)
- 读书札记——徐则臣《北上》 (1人喜欢)
- 读书札记——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