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碳水脑袋里,总会给米线留一席之地

大家都知道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特别爱吃面。在碳水王国里,除了面食外,其实我们也给米线留了一席之地。
陕西别的地方我不是特别清楚,也不敢妄下定论,我就主要聊聊家乡西安吧!
西安人爱吃米线,不管是城市、县城还是乡镇,都开着不少卖米线的饭馆。也没有人能彻底说清,为啥在这个面食王国里,大家对米线也情有独钟。
我从小就爱吃米线。小时候,我们户县县城就有不少小饭馆卖米线馄饨小笼包。每次和我妈上县,我妈都很爱吃馄饨。而我,就喜欢要一碗麻辣米线。我不爱吃三鲜米线,总觉得不带劲儿。
在我的远古记忆里,豆腐皮丝和海带丝好像就是米线里的标配。米线是又细又筋道的,感觉胶加了不少,明亮明亮的,不是很健康,但口感实在让人上头。
我一直很爱吃米线里的豆干酱。不知店家是把豆腐干做了怎样的处理,吃起来很有嚼劲儿,一咬一嘴油香。
一碗麻辣米线,我觉得里头的豆腐干是灵魂。每次吃米线,我都期盼老板能给我多蒯一些豆干丁。米线吃完后,最快乐的“工作”就是拿筷子在里头捞豆干丁,非得把漏网之鱼一网打尽才罢休。
不过小时候吃米线的次数不多,因为也不常上县。等我上高中后,有了独立支配生活费的权利,也有了自己的好友圈子。我们几个玩得好的女生,经常会在夏天下午放学后,相约着去吃余下镇夜市上的砂锅米线。
大约是2010年前后,余下文化宫门口,一到晚上,就有家重庆砂锅固定出摊。老板夫妇都是重庆人。他家的砂锅米线是我至今的白月光。

砂锅米线算是麻辣米线的PRO MAX版,配菜更丰富,滋味更浓厚。除了标配豆腐皮丝、海带丝、小油菜外,还有蘑菇、豆腐片、小麻花等食材。点睛之笔就是每份砂锅会配一个带皮的卤鹌鹑蛋。
热气腾腾的砂锅米线端上来,我们会心照不宣地先把鹌鹑蛋皮一剥,淹进砂锅里先泡着。那时候的砂锅,还不流行放鱼丸这些科技食材。
和好朋友一起,在暑气弥漫的夏日傍晚,一边吃着滋味十足的砂锅,一边流着汗,一边谈天说地,特别幸福。偶尔有丝凉风拂过额头沁出的汗珠,简直是享受。
这家砂锅里的豆腐干酱,还加了炸花生,味道更上一层楼。边吃米线,边用勺子在里头挑拣被热气熏泡得已经半脆半软的花生,不知不觉的,米线吃完了,汤也快喝完了。
想想也十好几年过去了,后来很少再去母校所在的小镇,也没有再关注过那家味道一绝的砂锅还在不在。
上了大学,我来到了西安。那时已经开始流行粗一些的云南米线了。比起小时候吃的韧性十足的细米线,粗米线更加软糯爽滑一些。不过底汤大都是统一的科技味儿,吃的时候满宿舍飘香。吃完后的一两天,尿尿都是米线味儿。
那时候阿香米线在西安开始盛行,但我都没怎么吃过,主要是觉得贵。等觉得它便宜的时候,味蕾也跟着钱包升级,觉得阿香米线口味实在一般。
工作之后,对米线的热爱依旧不减。赛格六楼当年还是小吃城。我最爱和女同事一起去吃那儿的上海米线。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吃番茄味的米线。没想到对我味蕾的冲击特别大,原来番茄也可以和米线搭配得这么完美。汤是有黏稠度的酸酸甜甜,还带着些许新鲜番茄粒,完全不会油腻。左手筷子右手勺,一边吃米线一边喝汤,爽!
后来赛格改革,六楼不再是小吃城了,而是换成了利润空间更大的餐厅。吃不到上海米线,时不时还惦念着这一口。皇天不负有心人,有次我和周阳同学逛大唐不夜城跟前的银泰城时,竟然在负一层发现了一家同款上海米线。

我依旧点了钟意的番茄米线,而周阳同学最爱吃他家的酸菜米线。番茄米线里的标配是俩鱼丸和鱼豆腐,我每次都当宝贝似的,要留到最后吃。
那时的大唐不夜城无人问津,商场里头的顾客也是寥寥无几。我和周阳经常下班后约在大唐不夜城逛,逛累了就去吃个上海米线,吃完了顺便去旁边的沃尔玛逛一圈。沃尔玛晚上八九点后,好多面包都开始打折,我俩经常能薅到羊毛。
没想到时代巨轮飞速旋转,没几年大唐不夜城爆火,各地游客涌入。银泰城也开始改革,上海米线不见了,沃尔玛也倒闭了。
2020年前后,北大街有家过桥米线特别有名,有名到两任前男友都约我去吃过。这家米线是名副其实的过桥米线。
一碗看着波澜不惊其实热辣滚烫的汤,表面一层红油,将热气与外界隔绝。汤旁边还整齐码放着八九个迷你小碟子。里头有鹌鹑蛋、生肉片、豆腐丝、金针菇、油菜……先把米线倒到汤里,再把配菜快速逐一下入。超高温的热汤,能迅速将这些丰富的食材烫熟。
比起米线本身的味道,自己动手的过程更加吸引人,有趣又有参与感。时过境迁,我只记得这家米线又麻又辣,吃得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很费卫生纸。而且因为很火,经常座无虚席。不知道现在生意怎么样了。

我还在长安区的青年南街那儿,吃过一回长安特色的麻辣米线。亮堂的红油勾人食欲,不同于豆腐皮丝和海带丝的标配,这里的米线放的是紫菜,吃起来也是麻辣过瘾,很有个性。若食欲比较好,再配个店家现打的饼子,一边吸溜米线,一边嚼酥脆的饼,碳水脑袋狂喜。
要说让我记忆最深刻的米线,还属当年和姚老师去徐州看望怀孕的闺蜜杨老师时,闺蜜和他老公带我们在云龙湖景区里吃的一家徐州肉酱米线。
没吃之前,想着景区里开的饭馆,味道能惊艳到哪里去。没想到尝一口,惊为天“线”!
徐州肉酱米线和西安米线不同之处是,米线上铺满了一层肉酱,米线汤的咸鲜味和肉汤味更加突出,且没有西安米线那么麻辣。肉和米线皆我所爱,忍不住大快朵颐。肉酱里头的肉末已经被炸得干干酥酥的了,但在米线汤里一浸泡,又吸饱了汤汁。米线吃完了,还有一碗底的肉末,真是恨不得拿个笊篱捞着吃,生怕肉末从牙缝中溜走。
如今,闺蜜的娃都五岁多了,但我还对那碗徐州肉酱米线念念不忘。
这几年西安的米线店,除了传统小店经营的麻辣米线外,还多了很多连锁的米线店。之前在中贸广场里吃过一家云南小锅米线,里头也会放肉末,点睛之笔就是出锅前的一把韭菜,特别鲜美提味。我也是从那次才知道,韭菜不只能放到干面里,还能放到米线里。
前两天和周阳同学,去小寨吃了家新开的云南生烫牛肉米线,也很有特色。汤底是馥郁的牛骨汤,喝起来自然鲜香。

这家米线,最有意思的就属小料台上的各种云南特色香料、香草了。香柳、老缅香菜、木姜子、薄荷叶、折耳根……好几种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吃过。索性除了折耳根外,都放一点试试,没想到味道出乎意料地清新,仿佛置身彩云之南。
吃惯了重油重辣的麻辣米线,再吃这类外地清新帮派的米线,颇有种后宫佳丽频出,甄嬛不再受宠、一姐位置动摇的感觉。
我对米线的要求很低,且有滤镜加持,所以我几乎没吃到过特别难吃的米线。但去年在周至县的秦岭四宝科学公园门口小摊上吃的麻辣米线,颠覆了我对米线下限的认知。
和我妈看完秦岭四宝,走出园区也饿了。索性在门口小摊上吃完饭再回。我点了一份麻辣米线,我妈点的馄饨。没想到一举成为我目前吃过的难吃米线榜首。清汤寡水的汤底没有一点麻辣味,只有敷衍的盐味。米线里甚至都没有绿叶菜,只放了几条干豆皮丝充数。只有浮在表面稀稀拉拉的几点红油,能证明这确实是一碗麻辣米线。
越吃越难吃,越吃我越生气,幸好这一次性碗的大小和我手掌差不多,米线量很少,不然又得浪费粮食了。我真想告诉老板,她的厨艺确实欠佳。
想想还是作罢,景区门口卖饭的大都是一锤子买卖。很多摊主估计都把用心钻研口味的功夫,下到节约成本上了吧!
“这种手艺都敢出来卖饭,也太自信了吧!我随便一做的米线都比她卖的好吃!”我给我妈吐槽道。
“确实,这家饭真是难得的难吃。味道还不如你在家给咱做的麻辣米线。”我妈附和着。
因为爱吃米线,我家常年备着干米线。哪天心血来潮想吃了,就可以随时给自己下一碗。我调味的方法也是跟网上学的简易版。可能是自己做舍得放料,所以味道还算不错。不过我一直学不会炒米线里的灵魂豆腐干酱,每次做都变成炸豆腐干了。

说起自己在家做麻辣米线,我还想起个趣事。有次晚上在家做米线,我爸自告奋勇,说去我家窗外小菜地摘几棵空心菜来下到里头。大晚上的光线不好,直到米线出锅,我们尝了几口,才发现不对劲儿。原来晚上菜地太黑,我爸把红小豆的茎蔓当成空心菜薅了回来,怪不得咬不断还直剌嗓子眼呢!
这件事成了后来每次在家做米线,我们用来打趣我爸的笑谈。
米线不止承载着我的味蕾,更串联起了我的成长经历。能吃遍全国各地各有千秋的米线,也成了我的梦想之一了。
我想很多陕西人,对米线的喜爱,不亚于面,也是刻在了骨子里。
(部分图片和对应文字无关)
田大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的“李焕英”,梦想当城里老太太 (29人喜欢)
- 户县女娃的童年里,大都有一段做鸡毛毽子的回忆 (10人喜欢)
- 北京,一座来了就想留下来打工的城市 (30人喜欢)
- 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我妈把腊肉当臊子给爤了 (120人喜欢)
- 户县娃坐席,总有一道菜让人欲罢不能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