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与他人看法丨25年潍坊开学考作文原题、解读和例文
自我认知与他人看法丨25年潍坊开学考作文原题、解读和例文
——是魔还是仙,你说了算,从哪吒大电影谈起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因人们对他的偏见而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坏小孩”。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镜中我”效应,即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本次题目以大热的哪吒动画电影为引子,提供思考背景,让考生容易产生代入感,激发考生写作兴趣;随后提出心理学“镜中我”效应,指明写作重心和方向,并进一步做出解释“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这句话中出现了“自我认知”和“他人看法”这样一组对立统一的关键词,这是我们议论的重点。
我们的思考可以从哪吒电影开始,在这部电影里,哪吒在影片即将结束时大喊出经典名言“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还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实际上就是他完成了对镜中我的突破。在父母和恩师的谆谆教诲下,哪吒突破思想的藩篱,重新建立了强大的自我认知。我们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常常因为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而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也是很多人精神焦虑、缺乏自信的原因。基于对电影的思考,我们可以感受到出题人的情感倾向,那就是我们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要加强自我认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独立人格。
对于此,我们考生写作既可以考虑二者兼顾的同时侧重自我认知的写作方式,也可以把自我认知作为写作主体,把他人看法作为配属地位的角度来写作。
在深度思维方面,更推荐考生关注个人精神成长,可以辩证思考,可以不断深挖,也可以围绕“镜中我”的概念从“是什么”到“怎么做”来深化;不推荐由个人上升到社会国家的方式。
虽然说国家也存在“自我认知”“他人看法”的议题,我们需要加强“四个自信”,其精神内涵是相通的,但单纯就本题而言,因为整个材料的叙述主体都是“个人”,所有我们仍不建议由个人上升到国家的写作方式。
破镜中我之囿,寻真自我之心
文/超然复读杨老师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然世人常常受困于“镜中我”的幻象迷宫,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目光之上。面对天劫咒,哪吒以混元珠重塑血肉时的怒喊,正是对虚妄且强大的外界评价的强力回应:唯有洞穿他人之镜的异化投射,在他人评价与自我认知的天平上校准心秤,方能在偏见织就的罗网中找回自我。
“镜中我”效应的理论,暗合东方“以人为鉴”的古训。然《淮南子》早有警示:“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真正的鉴照非被动映射,我们更强调人对镜像的驾驭。此非否定他者目光的价值,而是警惕沦为镜像的囚徒。
打破认知枷锁,莫为他人看法困本心。梵高生前无人问津的《星空》在死后被极度追捧,恰证群体审美可能蒙尘,观今日网络空间,“信息茧房”进一步孵化认知极端。某些人自诩意见领袖,在点赞声中不断膨胀,试图在舆论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社恐青年则蜷缩在角落,误把那些言论等同于社会的真实面貌,不断在精神上作茧自缚。《道德经》“自见者不明”的箴言,在流量时代更显振聋发聩。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把外界喧嚣当作人生准则,不敢越雷池半步?
善假他言为镜鉴,淬炼自我认知金标准。唐太宗“以人为镜”成千古佳话,而华为海思团队在“造不如买”的外界质疑声中,坚持用九千个昼夜将备胎芯片淬炼成倚天剑,这恰是真正的镜鉴智慧,既能广泛借鉴他人智慧,又能保持筛查识别能力,他人看法不再是随意左右我们认知的魔镜,而是帮助我们树立自我认知的重要参照。
平衡他人看法与自我认知,方能破除迷障、照见真我。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在“蛮夷”标签下参透“心即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拙官”讥讽中觅得精神的桃花源。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绝壁凿路,在“疯子”骂声里铺就脱贫天路;张桂梅校长面对“女高无用论”,用两千个日夜的晨钟暮鼓击碎偏见。这恰如史铁生所言“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走自己的夜路”,唯有拥有强大的自我认知,我们方能自信且逍遥,活出精彩的自我。
《诗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在我们个人心理成长的视角下焕发新意。他人之镜本应是认知的磨刀石,而非禁锢真我的咒缚。唯有找寻到自我的内心,才能在与时代“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同时,在万象森罗中走出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愿每个青年皆能在他人目光与自我认知的思想海洋上,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