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2):贫困户PK农民工
一、案例分析:
材料:
贫困户家庭:老病弱残小,没有劳动力。
农民工家庭:有劳动力。
结果:贫困户完全没有收入,依靠国家救济,生活困难。相反,农民工家庭,有劳动力,有生产力,也有收入,生活相对不那么拮据。

贫困户之所以是贫困,是因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成。农民工有劳动力,有劳动能力,有收入,相对来说不那么贫困。
为什么贫困户摆脱不了贫困呢?
为什么贫困的是孔乙己?
而不是任泽平?
也不是周杰伦?
这个问题跟“苹果熟了为什么毫无例外地落在地上呢?”是一样的道理。
苹果熟了掉落在地上,为什么不飞向天空?为什么不像风一样不定向飞起来?这里面就暗藏一个“万有引力”。也就是说,地球把苹果吸了过来。也就是说,表面上是苹果落在地上,实际上是地球把苹果吸附了过来。
同理,
贫困户贫穷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贫困户没有劳动力。
贫困户贫穷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财富规律”的存在。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就是著名的财富规律。
按照“财富规律”的指令,“有劳动力,有劳动能力,那么就有收入;相反,无劳动力,无劳动能力,那么就无收入。”

贫富差距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后的结果,财富规律在支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就是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财富的分配流向,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财富规律。财富规律灵感来源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财富规律更加通俗易懂,运用范围更加广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财富规律是规律中的规律。
二、世界无产阶级战无不胜的武器——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一项伟大发现,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战无不胜的武器。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私有制经济的核心问题,由此可以直接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及其经济根源,揭露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的秘密,揭示了雇佣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彻底地认识私有制的真实面孔,是理解私有制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摘自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历史进入21世纪,大型的社会化生产的基本单位叫做企业或集团。广大的农村闲散劳动力。成批地涌入城市务工,来到城市以后被称为打工妹,或农民工。
在社会化大生产劳动中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手里握着大量的货币财富,以便建造工厂,购买生产工具、原材料和劳动力,这类人过去叫做资本家,现在叫做企业家或老板,占少数;另一种人是有人身自由的,可随意被雇佣,靠帮雇主做工。拿薪水的,这类人叫做雇佣劳动者,或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
马克思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出: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剩余价值规律。只要是存在雇佣劳动生产制,就必然榨取剩余价值,就必然存在剥削。资本家所获得的,正是雇佣工人所失去的。在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获得的越多,工人失去的就越多;反之,工人要想获得多一点收入,资本家的收入必然会减少。
三、剩余价值规律中的隐性法则——财富规律

(1)、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当作资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购买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用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可见,资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大。其次,资本家为工人准备好了一切生产条件后,雇佣工人不需要携带任何机器、工具或原材料,独身一人投入厂房进行劳动。可见,雇佣工人投资小。最后,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所有雇佣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总和,是相对巨大的;雇佣工人得到的收入只是个人微薄的工资,是相对微小的。这就是所有雇佣劳动制不可更改的关系和规律,是剩余价值不均衡的客观要求。总之,在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中,资本家投资大,收入就大;相反,雇佣工人投资小,收入就小。(第5分论点)
(2)、雇佣劳动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促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在雇佣劳动生产制的生产关系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一刻都未停过。可见,在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作为强势群体,力量大,因此在斗争中处于主动,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的压榨剥削工人阶级。相反,工人阶级作为弱势群体,力量小,因此在斗争中处于被动,总是处于被宰割、被伤害、被剥削的位置。这就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雇佣生产关系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和规律。(第6分论点)
(3)、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都是在资本家高额投资下产生的。资本家实力强,投资多,购买先进的生产机器,提高生产技术,那么就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反,资本家实力弱,投资小,使用陈旧的设备,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那么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少,有时甚至无利可图。可见,投资多,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多。相反,投资少,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是少。(第7分论点)
(4)、纵观企业、工厂有不计其数,他们是不是都有等额的利润呢?当然不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产规模、不同的技术含量,利润是不同的。如果雇佣一名纺织工人一天能榨取剩余价值30元,那么,甲资本家实力雄厚,投资大,可雇佣1000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30000元;乙资本家实力相对薄弱,投资小,只能雇佣100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3000元。可见,企业的投资跟收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大资本家,投资大,利润就大;相反,小资本家,投资小,利润就小。(第8分论点)
(5)、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一方面,不但使小商品生产者贫困或破产,而且小资本家的资本也不断为大资本家所排挤和吞并;另一方面,一些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雄厚,终于发展成为垄断资本。因此,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发展壮大;相反,实力薄弱的企业,经受不起残酷的竞争,就会导致失败,甚至被淘汰。(第9分论点)
(6)、在一个企业中,资本家对应资本;雇佣工人对应劳动力。也就是说,资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包括注册资金、流动资金、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厂房等。相反,雇佣工人投资少,只来了个人,就是劳动力一个。当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这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结合起来了,才能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企业。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资本家一手敲定,处于主动地位,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都是由资本家支配。雇佣工人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雇佣工人在生产活动中完全听命于资本家。 可见,资本家投资大,在企业运营中,处于主动;相反,工人投资小,在企业运营中,处于被动。(第10分论点)
综上所述,资本、资金、厂房、原材料、机器设备、劳动力等等都是财富,也都有能力。可见,企业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次竞争传递给另一次竞争。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相反,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这就是著名的财富规律。(总论点)财富规律出自刘德著作的《资本等级论》。
四、财富规律的运用:
争夺财富战争中的游戏规则——财富规律
贫穷的本质(一):贫困户PK农民工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贫富差距产生的本质根源。财富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财富的分配规律,财富规律有条不紊的支配着社会财富分配。
(2)、贫困户都是老病弱小,完全没有劳动力,怎么挣钱?怎么有收入?所以窘迫拮据,穷困潦倒。农民工家庭有一个或者有少量劳动力,可以打工挣钱,有一点儿收入,所以比贫困户日子过得宽松一点。
(3)、财富不是凭空而来的,财富是由生产力转化而来的,或者说是由劳动交换而来的。社会是一个大工厂,劳动能力大,薪水就高;相反,劳动能力小,薪水就低;无劳动能力,无薪水。
(4)、财富规律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按“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个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的。总之,生产力多,创造能力大,收成就多;相反,生产力少,创造能力小,收成就少。

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永动机不动了得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从人民公社的惨败退场发现了财富规律。
……
苹果落地表面上是:苹果熟了,秋季到来,干旱来临,水分减少,树枝萎缩,苹果掉落。
苹果落地本质上是: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

同理:
贫穷的本质表面现象是:生产力数量差异导致的,贫困户无劳动力,无收成;农民工有劳动力,有工薪。
贫穷的本质深层原因是:
①、因为“财富规律”的存在,所以“有劳动力,有劳动能力,那么就有工薪;相反,没有劳动力,没有劳动能力,那么就没有收入。”
②、贫富差距是财富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财富规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结果。
③、总之,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能力按照“预定轨道”运行。
④、因为“财富规律”的存在,所以贫困户摆脱不了贫困的宿命。
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财富规律在解释贫富差距方面体现出强大生命力。

总之,财富规律的发现,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在解释贫富差距方面的贡献,有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欲知详情,请查阅《资本等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