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三一律”理论提出及演变过程
戏剧的“三一律”理论提出及演变过程如下:
一、理论起源
- 亚里士多德奠定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戏剧的“整一性”原则,强调情节应围绕“一个完整的行动”展开,并提到悲剧时间“以太阳一周为限”,但未涉及地点限制15。
- 意大利理论家的阐发
- 钦提奥:1545年首次将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概念明确为“剧情时间不超过太阳运行一周”(即24小时)13。
- 卡斯特尔维特罗(又译卡斯特尔维屈罗):进一步提出戏剧需严格遵循“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三重限制,并主张剧情时间与演出时间一致45。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时间、情节”一致性与新增的“地点”结合,形成三一律雏形7。
二、理论确立与推行
- 法国古典主义的规范化 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明确将三一律列为戏剧创作的核心法则,要求“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贯穿始终”,使其成为欧洲戏剧创作的黄金准则16。
- 影响与争议 三一律虽强化了戏剧结构的紧凑性,但也因过度程式化受到批评。例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通过实践将其奉为不可违背的教条,导致部分作品陷入形式僵化26。
三、历史定位
该理论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思辨(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理论重构(意大利学派)→ 古典主义法典化(法国学派)的演变链条,成为西方戏剧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结构规则之一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