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助力军旅文学(127)

1985年6月,武汉军区撤销,湖北省军区及驻湖北省的部队转隶至广州军区,驻扎在湖北孝感的空降15军也转隶至广州军区空军。我1983年去武汉组稿就认识武汉军区的张波,知道他们政治部创作室在离我家很近的达道路上班,心里特别高兴。某日一位军人来到环市东路377号,直上三楼《广州文艺》编辑部小说组,对着我就喊“阿坚”,我疑惑地看着他,觉得没印象。辨认男人比女人难,一个个发型服装区别不大,穿军装更掩盖个性。来者带笑提示:“什么军?”陆军?空军?1985年5月1日全军换85式军服,陆军和空军的军服均为草绿色,怎么看得出什么军?见我还没想起来,对方自报家门:“空军陶建军。”哦,我和他在湖北省作家代表大会上相识,说过请他给我寄稿。他刚转到广州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就住黄花岗附近,上班地方离环市路很近。从此广州多了一批空军和陆军专业作家,我通过陶建军和张波与大家逐渐熟悉。他们的作品多写改革开放中的军旅生活和军人的心理历程,符合我刊突出改革开放时代特点的要求,陆续在《广州文艺》发表。
我刊自1979年起每年评选奖励佳作,到1991年创刊20周年出版纪念册,刊登了历年获奖作品总名单。我看到陶建军到广州次年开始获奖:《死鸟》(1986年)、《冬季里的瞬间》(1987年)、《牲灵》(1988年)。中篇《冬季里的瞬间》还荣获广东省新人新作奖。那时因中国女排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奥运会都夺冠,赢得“三连冠”美名,我对陶建军说,你在我的作者中,第一个实现“三连冠”!电视台报道《广州文艺》成绩,我和他沿草地上的小路边走边聊,最后面对镜头表示再接再厉。作为责任编辑,我十分看重他,和他互为知己。我曾牵着儿子小手去空军大院找他玩,他也曾请我和北京女编辑吃饭畅聊。我问他最喜欢什么颜色,他毫不迟疑:“绿色,军装的颜色。”1988年冬,《广州文艺》与广州空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举办陶建军作品讨论会。军内外作家、评论家、编辑济济一堂,讨论一位中年作家的作品,这在当年相当罕见。上海文学月刊《萌芽》的编辑魏威,应约在我刊发评论《陶建军小说创作的一次蜕变》并获奖。


陶建军转业后担任广州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此后我和他各自忙碌,没有相聚。听说他除了写小说、报告文学,还写话剧剧本、电视文学剧本……忽然,听说他因违法违纪被严肃处理!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但我不清楚具体情况,不明白曾两次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政府一等奖的他,怎会如此疾速坠落泥沼。直至我写回忆录,上网仍搜得他的正面信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等。无从得知他究竟在哪里跌大跤,但创作生命仿佛已死寂。多年以来我联系过的许多作者,由于种种原因中止创作,最令我不解与惋惜的是陶建军。1993年我出版个人影集(此事以后会写到),请两百多位文友题诗,陶建军也受邀参与。照片中我坐在礁石上,他写道:“……大海比我更了解你”。我不知他蜕化的原因与过程,也不知他后来的经历。这篇回忆录发表出去,估计他也未必看得到。我曾以为自己算了解他,其实并不了解。他若能以己为主人公,写一部非虚构作品,反映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实况,估计会很有意义。但敢痛定思痛自我解剖者,少之又少。

大海了解你
陶建军
宁静的是形体,不是颜色
凝固的是·礁石,不是性格
看那远方的海浪激越而来
哦,大海比我更了解你
我对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的张波,也不敢说很了解,但至少他转业到珠海后,还有作品结集出版,表明他仍在勤奋写作。他的长篇小说《平常人家》,长篇报告文学《1997,驻军香港》,以及电视连续剧剧本《和平年代》(合作)等作品,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他的中篇《鸽子鹞子》(1987年)、小说《士兵的故事》(1990年)均由我当责任编辑,获我刊“朝花奖”。短短几年两度获奖,张波在我的作者中,实力与陶建军不相伯仲。广州军区两获“朝花奖”的专业作家还有雷铎、张莉莉,而何继青小说,张为与妻子郝军合作小说,也获“朝花奖”。那些年我和部队专业、业余作者联系广泛,大家踊跃来稿,我工作十分起劲。张波夫妻、张为夫妻都是军人,有时夫妻合作,有时分别来稿。某日张波请我去达道路他家做客,他动手做炸鸡排:将鸡胸肉切厚片,用刀背敲打后,放入葱姜、料酒、盐、黑胡椒等调料腌制,再裹上一层面包渣,入油锅炸至金黄酥脆,那美味让我忘记还吃了啥菜肴。某晚张波带着儿子,叫我也带儿子,去花园酒店旋转餐厅吃自助餐。两个男孩不断取糕点、冰淇淋,大人一再提醒,小孩就是喜欢。最后冰淇淋吃撑了,离开旋转餐厅后,未走出酒店就呕吐了。
1988年8月起,文职干部制度在全军正式施行,张波等作家从现役军官改任为文职干部。他们虽已脱军装,但被绿军装熏染多年的心,依然是军人的心。当文坛显得冷寂,创作处于低谷时,他们打起“特区军旅文学”这面旗帜,边进行理论探索,边开始创作实践。《广州文艺》对此非常重视,1990年第1、2期轮到我们编辑室值班,我和岑之京担任责编,推出“特区军旅文学专辑”。1期卷首语之后,用雷铎短篇《卡拉OK》打头阵,2期则发创作室成员8篇同题小说,作者依次是:孙泱、张为、何继青、江水、文新国、成平、范军昌、张波。评论家谢望新为专辑写了《转型期的南方军旅文学》。
2月22日,广州军区文化部、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广州文艺杂志社在北京召开“特区军旅文学研讨会”。广州文艺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叶小帆,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我则以责编身份出席。叶小帆和我还有作家郭小东买了20日飞北京的机票,但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如果叶和我都不能到会将是遗憾的事,因此我对之京说要改乘火车北上。我充分估计到春运期间无票上车的困难,因此把绒裙换成长裤,大衣收进提包,还带上垫地的塑料布,万一没座位就席地而坐。经过数小时找各种关系,终于在开车前找到四妹的海南知青朋友,恳请他带我从员工通道入站。又亏得相貌威严的列车长肯细看机票和记者证,明白我急于赶往北京的缘由,才同意我先上车。
我做好没座位的思想准备,却意外地得了最优惠待遇。当列车员为我拉开软卧3号门时,我顺口问我下铺小伙子从哪来,原来他是在北京外语学院读书的日本青年,毕业后将继承父业搞日中贸易。第二天我又了解到,对面下铺的络腮胡是山东师大的苏联留学生,他那金发情侣则是该校外语系的美国教师。络腮胡盛赞西双版纳、海南和广州风光,表示归国后要开辟他家乡乌兹别克到中国的旅游线。叶小帆回广州后开玩笑说,幼坚坐上了“国际列车”。是的,一车厢四个人分属四个国家,有缘聚到一起。枯燥的旅途也因之变得生动,就像那苏联青年爱说的:“很有意思!”我知道大家重逢的概率几近于零,因此没有互通姓名,只是笑着道别。后来我给列车员寄去他中学时代就爱读的《广州文艺》以表谢意。
北京气温零下十几度,我迎着寒风步出车站时,张波正在迷蒙的晨光中招手,一股暖意顿时涌上心头。张波和文新国负责打前站最辛苦。22日天不亮他就来接车了。他说:“从广州长途中听说阿坚表示站也要站到北京,我们心就定了。凭你这行动就能立三等功!”从广州来开会的评论家谢望新、张奥列见了我都说,你果断改乘火车是对的,能以主人身份出现在会场了。此时会议准备工作已由《解放军文艺》编辑们完成,我不过搬搬椅子、捡捡礼品,迎迎宾客而已。
中宣部、中国作协书记处、总政文化部负责人,以及北京、广州两地五十余位军内外作家、理论家和主要报刊的代表,应邀到会进行研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作了采访报道,充分表明各界对“特区军旅文学研讨会”的重视。《广州文艺》分别在第4、5期刊登了会议综述。叶小帆、郭小东所乘的飞机22日中午起飞,他俩在会议结束前终于风尘仆仆赶到。叶小帆热情洋溢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她说得最精彩的一句话,我认为是:“特区军旅文学”不仅属于军旅,同时也属于特区!
圆满完成这次研讨会后,我继续和同事们认真办刊。我没有料到,易文锋寄匿名信给编辑部领导不起作用,杂志社搬到文德路文化大楼之后,他又再次寄匿名信,由时任主编的高乃炎拆阅。最近我才听当年同事陈茹说,因为她是编辑部唯一的女党员,老高将易文锋的信给她看了。由于年代久远,信中的内容她全没印象,只记得是写给编辑部转市文联的。陈茹问老高是怎么回事,老高说幼坚原来与易文锋有过交集,现在她突然说分手,易一个这么高傲的人,只有他提出分手,但却被幼坚提出分手,他心生不忿而写了举报信……老高嘱咐陈茹不要将此事讲出去,他也没有将信交给市文联。陈茹将此事保密几十年,副主编岑之京同样不对外说。后来我向同事陆龙威讲过此事,她也一直守口如瓶。感谢几位同事的善良、理解、包容,否则事情传开,不知会出现什么局面。我的作者当然不知道这些,他们的友情温暖着我,鼓励我做一个称职的编辑。我原先没和张波、张为合影,直到1997年我50岁生日晚会,他俩应邀出席并送上50朵红玫瑰,三人才合影留念。我个人影集有请他们题诗,发表在文末,纪念纯洁可贵的友情。
阿波也不知道易文锋写匿名信给编辑部的事,那几年我们夫妻关系稳定,日子过得平平和和。他暨大同学当初听说他娶了吴有恒女儿为妻,都比较诧异,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后过得怎样?他们也比较好奇。1986年9月21日,暨南大学举行庆祝建校80周年的盛典。阿波带着39岁的妻子和6岁的儿子,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在同学们面前亮相,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偶尔有同学从港澳、海外回广州,聚会时提出请我参加,阿波打电话征求意见,我立即答应赶过去,大家见到也都很称赞。阿波心里也是满意的,觉得妻子给足他面子。我确实希望生活的大海风平浪静,不要打翻我家的小船。





白雪红装
张波
白雪
白杨
红色的你
何处响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你暗暗和唱
并非只懂得昔日的“银装素裹

依 靠
张为
果然,人与人
是如此地互相需要
这片刻的依靠
便漾起
轻轻的一笑
不再孤独
不再胆怯
相信生活的美好





三色堇吴幼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载:拿什么拯救同妻 (36人喜欢)
- 又见到久违的红嘴蓝鹊 (1人喜欢)
- 嵌入生命的爱无处不在 (12人喜欢)
- 七十八岁第一天 (22人喜欢)
- 与两位军旅作家重逢叙旧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