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心却凉了?——小心落入春天的情绪陷阱
三年前,因为家里接连不断的麻烦事像潮水一样一浪接一浪地向我拍过来,随后不久我就被卷进了一个抑郁的漩涡——边缘。那段时间,我像是溺水的人,不断扑腾挣扎,好不容易才让自己浮出水面,最近才渐渐感觉到离那个吞噬一切的黑暗远了些许。
可就在前几天,我无意间翻到一篇科普文章,里面醒目地写着: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变化不定的温差,可能会让那些曾被焦虑与抑郁缠身的人,在这个季节里再次失守。文章提醒,要多留意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状态,避免心理问题卷土重来。
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这几行字像一颗种子,悄然种进了我的心里,而回顾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经历,仿佛好心情还真的并没有与春天的欣欣向荣一起到来。我很担心自己的潜意识因为这篇文章的“提醒”而陷入心理问题“自证”,哪怕原本,我也许根本不会有事。
01
冬春交替,万物复苏,乍看之下是个充满希望的好时节,但对某些人来说,它可能是情绪的“隐秘雷区”。科学统计显示,季节交替时,尤其是从冬天到春天的过渡期,大约有10%-15%的人会出现情绪显著波动,其中一部分与抑郁和焦虑有关。
这种现象部分源于所谓的“逆向季节性情感障碍”(Reverse SAD),不同于冬季常见的季节性情感障碍(SAD),逆向SAD患者在春夏季更容易感到不安、失眠甚至轻度抑郁。《情感障碍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这种症状在曾有抑郁史的人群中尤为明显,占比高达20%。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光照骤增和昼夜节律的快速调整有关——春天日照时间延长,褪黑素分泌减少,血清素水平波动,可能让敏感的大脑一时“跟不上节奏”。
02
除了生理因素,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春天常被视为“新生”的象征,人们期待它带来活力和好心情。然而,当现实与这种期待脱节时,落差感可能加剧情绪问题。
英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发现,约12%的人在春季报告类似的“心理落差”,觉得自己“辜负了春天”。这种认知偏差,有时会让原本轻微的不适放大成更深的低落。
更多的事例也能说明问题。瑞典一位心理学家曾记录过一个案例:一名30岁的女性,每逢三四月就会陷入莫名的焦虑。她描述说,看到窗外花开,本该高兴,可她却总觉得“春天像在嘲笑我过得不好”。医生发现,她的症状与春季光照变化引发的睡眠紊乱有关,调整作息后会有所缓解。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2022年美国一项针对500人的追踪研究显示,春季初期,参与者中约18%的人报告睡眠质量下降,其中一半人随后出现了情绪低落的症状。
03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春天的好风景并非对所有人都是“灵丹妙药”。
那么,为什么冬春交际会成为情绪和心理问题反复的“高发期”?除了光照和心理落差,天气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推波助澜。乍暖还寒的气温、阴晴不定的天空,都可能让人感到不安。
挪威一项研究发现,气温波动每增加5摄氏度,焦虑症状的报告率就上升约7%。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人在春雨连绵的日子里,更容易感到烦躁或疲惫。
综合来看,春天的复杂性在于,它既带来生机,也可能暴露脆弱——对那些曾与抑郁交手的人来说,这段时间更像一场微妙的考验。
04
面对这种季节性反复,科学家建议了一些实用方法:保持规律作息,利用晨光调整生物钟,或者在情绪低落时尝试轻度运动,所有这些都是积极的调整,目的就是一定不能让消极情绪和心理悄悄占据主导。
而面对这个问题,我也我忍不住想推荐一个未必靠谱但值得一试的办法:不妨看一部颠覆三观的美剧——《无耻家庭》,看看生活在边缘社区的底层人们如何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看看操蛋的加拉格一家如何对抗操蛋的生活以及如何让生活更加操蛋的整个循环,而没有人因此陷入抑郁焦虑这些低级负面的心理状态中。真心建议成年人去体会一下这部美剧的魅力,它实在是“老少皆宜,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
春天依然会来,花依然会开,而我们,或许可以在这个季节里多给自己一点耐心,等着阳光慢慢渗进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