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后
上班是很累的。
有许许多多的杂事需要你去解决,有的有意义,大多数都是毫无意义的空耗精力的小事。光是辨别,就要消耗很多的心思和情绪。辨别之后还是要花精力处理。
以上是两周前或者放假前写的开篇吧。现在虽然认同,但是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想法了,只是最近读到郑也夫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又无意读到《错把路灯当月亮》,总觉得得写点什么,记下点什么。每周的上班固然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朝而复始,循环往复,永不见尽头,可我又必须接受要用劳动力换取金钱的契约,那么记录点什么也许会是除开“上班”“下班”之外的时间标记。
郑也夫说要有两本笔记本,一本记录对生活的观察,一本记录读书感受。抛开这篇文章,我还挺喜欢听读社会学的人讲话,对比其他人文学科,总觉得这门学科是身处象牙塔但又能触碰到真实生活的边角。这一份真实性,让人艳羡。有一个筋疲力尽的工作日晚上,看到b站上一位素人上传的工作日做晚饭的视频,先去超市买,回家后又和面,最后就这视频吃一菜一汤一主食,生气勃勃,把自己照顾的很好。又想到每次咒骂下班晚时路过的那些夜间档的菜市场,又心存愧意和哀忿,为自己的不知足,为这个不许人休息的城市。
纱耶香女士的随笔就独自地说些自己对于世界大小事务的看法,并要联系到遥远的成长经历,好像同是平时的生活分享啊,天马行空地拉扯到小孩、家务、曾经的自己、年轻的父母……可这些我们都惫懒去听,但是偶尔你也会分享,于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浮皮潦草地点头,附和着对啊是啊。突然这些碎碎念,变成了随笔集,出版了,我又会很稀罕地想要翻看。等到翻开看了,才发觉得,啊又是这些,驱使她一点点记录的动力是什么?我又会继续往下读。
最近关于小说的看法又多了起来。又突然想起我那位犀利的导师,他的讲座可真好听,同一体例的样本文章,他就是写能得妙趣横生。偶然的灵光一闪,我才发现这是因为他很会讲故事,那些枯燥的调查,冗长的电话采访,毫无线索的材料……在他讲来,总能令人捧腹。真佩服啊,可又难以成为他。余下那些令我佩服的人,因为过多过近的接触,总会有臧否。
还有一位前辈,总是很好地承接他人的善意,见之可亲,我也想成为她。
今天是一个舒适的春天,是个令人平静的工作日。
但愿平静的日子能够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