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 | 安心观影
公众号:高诗远的电影群岛
在日本留学,自然少不了多些去参观日本的电影院。不过由于住在乡下,离电影院很远,所以大多数日子都没办法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这次好不容易来趟京都和大阪,终于把日本的电影院摸了个大概。

日本的电影院跟中国大陆有太多不同之处。第一个就在于海报上。中国电影的海报基本上属于观影结束后的赠品,海报是影迷身份的明证,有时大家会为了一张海报抢得不可开交,甚至于需要提前一个小时蹲守在影院,因为不会发放足够数量的海报。中国电影资料馆如此,电影节也是如此,利用这种饥饿营销的形式,激起影迷群体的狂热,但海报说到底就是一张打印的纸,究竟有什么必要把区区一张海报神化到这种地步呢?

可是海报本身应该发挥宣传的作用,属于片方正常损耗的宣发物料。在日本每家电影院的门口,都会有专门摆放海报的专区,不过只会放置还未上映的电影。顾客可以根据海报的质量,以及背后附带的介绍,来自由选择观看什么电影。
至于买票,如果没有信用卡,必须只能到现场的售票机购买,这点跟香港电影院是一样的。大部分票价都是2000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九十多块钱,比国内稍贵,不过有学生票,优惠后就是1500日元。

进入电影院后,尽管电影可能写着晚上六点半开演,不过会有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放映即将上映的所有电影的预告,有很强的时效性,此举也有利于电影的营销,让每个观众知道这些电影的存在,方便一周或半个月后买票观看,而且所以稍微迟到一些也不会错过片头。

对比国内的话,国内电影院的预告片很少,并且大部分上映时间都不明朗,仅仅只有个“敬请期待”,没办法发挥太强的商业价值。例如张子枫主演的《我会好好的》预告片,已经在大部分电影院轮播了两年,我都已经看吐了,可是这部电影的上映依旧遥遥无期。去年北影节一直在反复轮播顾晓刚拍的短片,说什么“没认真看电影光顾着看你了”,剧情本身就莫名其妙,而且还是一个对宣传其它电影毫无意义的策略,甚至还把白百何的名字打成了白百合。

禁止拍摄的提醒做得十分明确,偷拍银幕的人会被称为“映画泥棒”,可能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排除了外国人看不懂的可能性。不像国内时不时就这个问题产生争议,一会儿违法一会儿又不违法,让两班人吵个半天也吵不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禁止乱踢椅背、大声喧哗、手机屏幕影响他人之类的礼仪规则,要求每个人在充分尊重他人的情况下进行观影。观影环境这点与香港几乎是一致的,大家都有不妨碍他人观影体验的最基本的常识。

日本电影院门口也会卖食物,并且种类更多,这两天吃到一份麻辣薯条特别美味。吃东西的人其实不在少数,但很神奇的是,在影厅里不太能听见别人吃东西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采用了什么特殊结构。
电影院也不再只是年轻人的场域,有很多老人家会独自一人前来观影,部分艺术影院尤其如此。在我住的地方的附近,有一个很小型的艺术影院,叫作山口市YCAM,时常会放一些新人导演的电影。三宅唱经常与这个机构合作,《野性之旅》就是他们合作下的作品。这些影院的导演映后谈不用钱,只要在门口待到电影结束后进场找到座位坐下即可。看到这群老人家的时候,真的能够感觉到日本的文艺精神是渗透到各大年龄以及各大阶层的。
前天看《阿诺拉》的时候,场内也有很多老人家。日本确实是一个充分尊重老年人主观能动性的国家,除却很多老人都对艺术感兴趣之外,街道会有老人司机,游戏厅也有老人玩家,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年轻人无异,甚至有时比年轻人更显活跃。

除了电影院之外,日本还分布着各大音像店,其中大多还是以日本电影为主。在这些地方能够发掘出很多在豆瓣根本没有人标记过的电影,这些电影或许连日本人自己都没听说过。能够保留使用DVD的传统,让电影能够以实体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并且为了让观众购买,还会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虽说让习惯了流媒体的观众重新回到DVD的传统已经不太可能,但至少如果中国电影能够在海报上或者是封面设计上投入些微的工匠精神,可能也可以称作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吧。

高詩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二月电影推荐|电话那头的青年,猎杀天堂的春天 (12人喜欢)
- 电影文章翻译:白石晃士与神圣电影 (17人喜欢)
- 一月片单打捞:汗湿盛夏、鬼宅太极拳与江户大火中的女性史诗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