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之要眇宜修,宏大叙事只会遮盖其特质,与感发的生命无涉。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都是个人史。历史的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没有人能还原。人们能还原的只能是自己的当下。历史还原得如何,实际上,是我们当下的生活还原得如何。
当下个人存在得越真实越靠近自我个体,我们眼中的历史才会越靠近历史的真实和个人的自我。
比如,在诗词的接受史上,陶渊明的历史地位不断上升,就是一个历史越来越靠近真实和自我的进程。
再比如,在诗词的接受史上,安史之乱之后,再加上几次受外族统治,中国的自信就在不断地丧失。结果是越来越严于道德狭隘之判断,高举爱国主义民族大义,结果是诗词里面讲求爱国和豪放的诗人词人高居圣坛。
诗歌的接受史还堪看,但涉及到最精微幽微要眇宜修的词,我们的接受史就非常偏颇,就特别注重豪放爱国主义情怀,甚至要高举某个词人,不是从其作品之精微来分析,而总是要寻找其词内涵的隐微的家国政治寄托,方才算得上是佳作。
可是,这样的解读严重违背了词精微深幽的特质。高举爱国民族大义,并不能增添词之感发生命志意分毫。甚矣。千百年之后的人们,看待小词的眼光必不是今日我们眼中之模样。
薛忆松创伤心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只有爱的流动,才能让自我成长。 (1人喜欢)
- 你就是20年前的父母。
- 聚焦影响圈,虚化关注圈。 (1人喜欢)
- 创伤变身,人得新生。
- 已见微绿生高林。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