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广义的社稷
人学·人民思想
在孟子看来,民为贵、君为轻,顺序上都是常识。顺着讲,得老百姓欢心的,就做天子。讨天子欢心的,就当诸侯。讨诸侯欢心的,就成大夫。古语说,民可载舟,也可覆舟,把老百姓比做水。上善若水,用民如神,人心向背,得道多助…所有这些古代思想,统一都属于,传统人民思想的范畴。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思想,在白人世界、地球村其他地方,是绝对没有的。欧洲只有君权神授、朕即国家…之类的糟粕,人学的政治思想是空白。毛发动群众,星星之火,就是典型的,用民如神。用兵如神、用人如神、用民如神,人民子弟兵,将三分法很好地有机合一了。这是人类军事制度建设史上,最根本的革命、最伟大的变法。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这就是道家的人民思想。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发展,更充分了。孔子从不意必固我,这就是圣人无常心。以民为心,这就是人民思想。儒家的人民思想,应该也有道家人民思想的基础。所以,孟子这里的,得民者、为天子的认知,很明显就是,君权民授的主张,系人学范畴。与神学的认知,根本不同。孟子的人学政治论,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可以比较。人与神,基础二分法无处不在。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距。
天子和百姓的关系,本质上,是人民政治的范围。天子、诸侯、大夫,三者的关系,则是权力论范畴的。二者之不同如此。天子欢喜谁,谁就做诸侯。诸侯不待见,大夫当不成。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君不利于社稷,国君就下课。社稷不利于民,社稷就换掉。历史不就这样写着么?多少社稷,已为尘土。要不怎么说民为贵呢,老百姓不高兴,无论天子、国君,还是社稷,一准传不了、长不了。所以我们说,孟子的结论,乃是一个比较性的推论。国君跟社稷相比,国君不行,更次要,社稷更重要。社稷是铁打的营盘,国君是流水的兵。社稷和人民比,人民更主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春秋学的常识。没有国防,百年痛史就是教训。五四以后,批判传统,文化社稷不就换了吗?惨啊!古人云,社稷不存,吾将何所之?物质基础、精神家园,俱皆丧尽,都已沦亡,波及信仰问题。民族学告诉我们,地球村各民族,基本上都是信仰别人的东西,很少有自己的。中国文化作为元文化,有自己的文明社稷,不可以轻言废弃,这是罪过。我们只能这样理解,辛亥革命,肇建共和,帝制的社稷、老巢,被端掉了。这是好事,是制度上的,彻底变革。但是,精神上的社稷,却是人学家园,这是不能废弃的。社稷存在的合法性标准,就孟子看来,应该是本着、利民原则。否则就是不对的,也很难维持长久。五四以后,人们认为,旧文化不利于吾国吾民,形成了一种时代集体认知。现在看来,人学应该是有利于国民和村民的。按照社稷服务于人民的固定关系,应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