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习》:写于80年前抗日前沿的文学创作指南
因为《千里江山图》而获2024年茅盾文学奖的孙甘露,当上了上海作协主席,前些日子《上海书评》与他做了一个长时间访谈,回顾他数十年的文学经历,讲到那些曾经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和书,提到了孙犁和这部《文艺学习》。我有点好奇,于是到图书馆借阅。工作人员拿着我给的索书单专门到另一个房间找出这本书,叮嘱我要在他这里还书(不要用外面的自动还书机)。
这是一本写于1941年的书,地点是河北滹沱河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而且是非常靠近日占区,称为“近敌区域”),缘由是孙犁偶然(因为等候过平汉路而住在冀中二分区文建会)参加了“冀中一日”征文的编选工作,然后有同志建议他根据征文情况“写一本通俗的切合实际的引导文学写作的书”。文稿写出后,书名《区县连队文学写作课本》,1942年刻蜡纸印了1000份;1945年出版铅印本(在饶阳县新华书店),但删掉了前面第一部分以及最后部分的一些段落。此后不断重印,包括解放后的重印,虽然孙犁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做了一些文字修改,但都是这个删节本。后来偶然找到了当初的油印本,才恢复原貌,有了1964年新版本——我此次阅读的就是这个版本。
很难想象在抗日最艰难的时期,居然有这么一次《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注意是运动)。根据书中记录的材料,此次运动“由冀中党政军领导程子华、黄敬、吕正操等同志发起……亲自动笔写稿者近十万人,包括着干部士兵和农民……稿件多至需用大车拉着打游击,初选两百多篇,分为四编:鬼魅魍魉,铁的子弟兵,独立自由幸福,斗争中的人民。于一九四一年秋季油印出版,约三十余万言”。我之所以抄录这些,是因为这确实超过了我的想象:第一不是简单的报道,而是文学创作;第二其主题和题材不限于对日抗战,而是延伸到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孙犁在先后各版本题记中非常动人地写道:“这本小书实际上是对这一时期冀中人民生活进展的赞歌。它保存了我那一时期的激情”。“翻着这个油印本子,默读着,回忆着,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宛然浮现在眼前,我是不能不有一些感触的”。今天,我翻着这本小书,遥想八十多年前的情景,不知不觉间也产生了很多感触。
我仔细读了这本小书,这里不详细讨论具体内容,但敢说它是超越时代的,如何描写事物与人物、如何准确运用语言,如何进行概括并进行组织,如何选择主题和适当的题材,凡此种种今天读起来也并不觉得过时(尽管其中分析的文本来自八十多年前)。而且,我觉得,不一定只是从文学创作角度读此书,而是适合于各种文字写作,包括当下研究生写论文,都可以作为参考。我这里直接引用孙甘露在访谈中的话作为证明:“说到老作家,孙犁是我格外钟爱的。有的作家值得你去了解,有的则是你心仪的作家,对我而言,孙犁属于后者。他写过许多小册子,文风雅致隽永,他的文学写作课本《文艺学习》让我很受教。孙犁的小说也不同于那个时代典型的现实主义,带有小品文的气质和浪漫色彩。我觉得他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创作与研究的界限,或许比起小说家或文学理论家,用法国人所谓的“作者”来称呼他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