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批判精神
一、实践哲学的核心突破 1. 告别二元对立思维 - 反对将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割裂 - 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场域("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 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 - 费尔巴哈停留于宗教批判的"理论态度" - 马克思提出"走进田野"的实践方法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改造世界 二、对宗教异化的深层解构 1. 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 - 宗教世界是世俗基础自我异化的投影 - 上帝本质是"被夸大的人"的投射,宗教异化遮蔽了现实压迫 2. 苦难的根源转移 - 苏格拉底:知识匮乏的苦难 - 弗洛伊德:欲望压抑的苦难 - 马克思:经济压迫的苦难(剩余价值剥削是根本) 三、社会分化与人的异化 1. 现代社会的二重化悖论 - 分工提高效率却导致人的片面化 - 市民社会(商品交换体系)成为新异化场域 - "自我剥削"现象:异化内化为自我否定机制 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作为"人类社会"的代表群体 - 通过革命实践重建完整人性(从"牛马"到"真正的人") 四、新历史观的革命性转向 1. 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 反对用超历史尺度解释社会(如绝对精神、人性本质) - 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2. 全球化视野的预见 - 资本逻辑推动世界历史形成(200年前预言当今全球化) 五、方法论的双重突破 1.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统一 - 反对教条化"本质主义" - 定量与定性结合(预示计量经济学方法论) 2.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认知是革命性实践的前提 六、批判精神的当代启示 1. 马克思的批判特质 - 从宗教批判转向现实批判 - 在流亡中坚持实践立场(被驱逐的宿命与思想力度) 2. 现代性批判的延伸 - 警惕新形态异化(如数据异化、消费异化) - 保持理论与现实的动态联合 马克思通过《提纲》完成了哲学革命的三重转换——从直观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这种将批判精神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思维方式,对破解当代社会的"二重化"困境仍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
江一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自我对话 (1人喜欢)
- 再次见到您真好 (2人喜欢)
- 读社会语言学(牛津大学出版社 约翰·爱德华兹)
- 认知语义学笔记一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