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NIF资助经费大幅度削减至15%,美国高校狂撤offer!?赴美留学遇“寒冬”,留学生该何去何从?
小佑最近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刷到了关于美国留学生的一些消息,在某书上有不少用户表示自己刚到手的美国高校offer,被无情撤回,一些id为美国的用户也证实了当下的现状。


(图源网络,侵删)
与此同时,小佑也去国外的《Nature》找到了美国大学撤offer的相关新闻,原来是川普上台以后,采取了新的行动,削减了NIF大量间接资助的经费开支,这其中就包括高校研究经费,这就影响到了部分高校的预算,导致招生缩减以及出现了“狂撤offer”的现象。

(Nature 原文)
对于美国总统此举的原因众说纷纭,不过对于一个国家的政策也不必过度评判,削减经费这一举措对NIF的影响比较大。
据悉NIH 的年度预算近 480 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公共资助者。
所有 NIH 资助申请都经过密集的审查过程。每年约有 2,600 次会议,涉及约 28,000 名科学家、医生、管理人员和其他专家评审员。他们的决定使 NIH 资金流向 2500 多所大学、医学院和其他机构的 300000 多名研究人员。

(图源网络,侵删)
美国的大多数医学研究都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资助。比如哈佛大学去年的 NIH 间接费率为 69%,这意味着 NIH 承担了 1.35 亿美元的间接成本费用。
但特朗普政府的一项新政策将大大降低该机构对全国主要研究机构的资助。它将把 NIH 用于“间接成本”或间接费用的研究资金限制在15%,这远低于一些机构获得的资金,导致一些机构出现巨大资金缺口,不得不忍痛撤offer。
而美国公共研究生院同时也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人才的重要来源,虽说此次经费调整受影响最大的领域便是生物医学领域,但是也十分明显的波及到了其他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经费的削减会直接影响某些美国部分大学的资金链。
宾西法尼亚大学:虽然宾大是美国的私立大学,但是其前沿领域(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研究也依赖于政府拨款,NIH的经费锐减,将导致宾大的前沿研究不得不终止或者暂停,因此也会直接影响到该校的博士招生,甚至为了维持学校已有的运转方式而选择撤回offer。

匹兹堡大学:2月21日,匹兹堡大学宣布因NIF资金链受损,暂停博士项目招生,不过在同年2月25日,匹兹堡大学又宣布虽然资金出现问题还是会继续招收博士生,可能会延期博士录取,但是不会终止博士项目招生。虽说博士项目应该会正常进行,但是匹兹堡大学的经费也会受到不小影响,在未来招生时也会做出一定的调整,这一系列消极的蝴蝶效应并未停止。

此外,受影响的还有哈佛,南加州大学、范德堡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大学等。这些学校受到经费削减的影响,无外乎两种方式维持运转,首先缩减或者停止生物医学领域,甚至所有领域的博士项目招生,其次,减少教职工人员招生,让内部财政紧一紧以维持学校现状。对有意赴美留学的学生来说,此次经费调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NIF经费削减对美留学生带来的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202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经费削减对留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申请竞争方面,由于经费削减导致部分高校减少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国际学生申请博士学位的竞争变得更加激。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削减了35%的医学博士招生,匹兹堡大学暂停了2025年秋季的博士录取
在留学成本方面,经费削减使得一些高校可能提高学费以弥补资金缺口同时,由于研究助理(RA)和教学助理(TA)岗位减少,留学生获得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的机会也相应降低,这进一步增加了留学的经济负担。
虽然NIH经费削减本身并未直接影响签证政策,但随着高校招生计划的调整,国际学生在申请签证时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此外签证政策与经费削减的叠加效应显现——早在2023年STEM领域博士签证拒签率达18%,创十年新高(美国国务院数据),迫使印度、中国学生转向加拿大高校,其人工智能专业国际生录取量同年激增41%(加拿大移民局数据),在如今的形势下,拒签率只会只增不减。
美博申请遇“寒冬”,留学生应如何应对?

1、调整申请策略
- 优先选择非联邦资助项目:NIH的间接经费从最初的40%-70%降至15%,导致依赖联邦资金的实验室面临资金缺口,部分高校已暂停或缩减招生(如匹兹堡大学、哈佛、斯坦福等)。建议留学生申请前通过邮件或会议主动联系导师,确认其研究经费来源是否稳定,尤其关注私人基金会、企业合作或非联邦资助项目。
- 全球混申,分散风险:美国部分高校暂停招生,但香港、新加坡、欧洲等地的博士项目仍在开放,且资助政策相对稳定。部分留学生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政策宽松的国家,或通过OPT过渡期积累美国工作经验,再申请博士。
- 选择“低敏感领域”: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NIH的经费审查新增“敏感词”限制(如“多样性”“系统性”“气候变化”等),可能导致相关课题申请被重点审查甚至终止。建议避开涉及敏感词的研究方向,或选择与临床医学、工程应用结合更紧密的领域。
2、多方位提升申请竞争力
- 时间线前移,强化背景:美国强导师制院校通常需提前一年套磁,部分高校因经费压力可能提前关闭申请。建议提前6-12个月联系潜在导师,明确writing sample与资金支持情况,并争取在夏季前完成材料提交。
- 积累非学术竞争力:若科研岗位竞争加剧,可转向行业合作项目(如药企联合培养)、技术转化类研究,或提升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增加就业市场竞争力。
3、及时关注就业现状,扩宽职业路径
- 争取全额奖学金或兼职机会:部分高校为弥补经费缺口,可能扩招自费硕士或本科项目,但博士生需争取TA/RA岗位以确保薪资。此外,可关注行业赞助的奖学金(如药企、科技公司)。
- 关注就业市场门槛变化:生物医学等领域因经费削减可能面临岗位减少,建议拓展跨学科技能(如AI在医疗中的应用),或考虑回国进入政策支持的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