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与昨日的世界
《巨人的陨落》是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的开篇,通过四个国家五个家族的人事变迁,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激荡的世界。 小说情节紧凑、跌宕起伏,让人不忍释卷。写法上两个特点十分突出。 首先,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事件的巧妙结合。印象最深刻的是列宁返回俄国,沃尔特从中斡旋,促成了列宁的归国行程,格雷戈里则在彼得格勒见证了列宁的回归,并成为他坚定的追随者。读者仿佛与主角一起贴近历史人物,让人心潮澎湃。 再者,画面感极强的多线叙事让故事充满戏剧性。五个家族人物命运交织,在作者电影感极强的笔触下演绎悲欢离合。这种写法无疑增加了可读性,但也一定程度牺牲了文学性——文字在营造画面感之上,本身也应是智慧和情绪的体现——可以参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杜拉斯的《情人》。 虽然情节引人,也没有如书封上用“平均三昼夜”时间读完,而是在每天睡前断断续续看了半月有余。 如书名所言,伴随着巨人的陨落,一些新事物在巨人的残躯上崛起。传统的欧洲世界在硝烟中陨落,随之崩塌的,还有旧秩序、旧贵族,和人们对和平时光的幻想。伴随着旧秩序的崩溃,那些先进的理念则在痛苦中觉醒而坚韧地崛起。茉黛女勋爵和矿工之女艾瑟尔成为女权的倡议者,出身贫民的比利和格里高利在战火中觉醒,展现出焕然一新的智慧、勇敢和团结……无数小人物的命运,共同奏响了世界秩序重建的序曲。 故事的最后,菲茨伯爵遇到曾经偷情的女管家艾瑟尔和私生子,却不得不侧身让道,第一部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时代巨变缩影于一场相遇,不禁让人感慨。 书中还有一个贯穿全篇的小人物平斯基,在沙皇时期是秘密警察抓捕革命党,二月革命后投身革命党,十月革命后又成为秘密警察肃反,成为了时代变迁中的“不倒翁”,这就不仅是让人感慨了,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 同样是描写一战前后的欧洲,在大厦将倾的背景下,《巨人的陨落》带有新陈代谢的底色,陨落和新生并存。同样的一段历史,在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中,注入的则是深入骨髓的沉痛。 大战之前其乐融融的和平幻象,茨威格本人正是亲历者。在倒塌的大厦面前,人们仍沉浸在人文主义的幻影中,天真地不相信战争会真正发生,总觉得会有理性的君主和大臣会力挽狂澜。人们难以相信,帝国的君主和智囊是如此昏聩,母亲会亲自将儿子送往战场,铁路工人会将兄弟通过他们修筑的铁路送向死亡…… 茨威格说:但是,把偶然的事件和命运等同起来,仅仅是青年时代最初几年的事。后来我知道,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原来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看来,我们的道路常常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非常莫名其妙和没有道理,但它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这种浓厚的宿命感,在茨威格和肯·福莱特笔下的人物身上,同样鲜明存在着。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总会押着同样的韵脚。伴随着巨人的陨落,随即就有新的巨人崛起,伴随着旧秩序的消失,新秩序在其土壤中萌芽,伴随着大战结束的欢呼声,更加危险的思潮已在角落里酝酿…… 茨威格亲历了这些,如他所言: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肯·福莱特带着深厚的悲悯,写出了这些。而我们身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世界,读到百年前与现实的诸多相似,也不禁心有戚戚焉。 历史一定会前进,但并不总会进步。个体之于历史,是至为微小的,但却并非没有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人性本身的光明与黑暗,也来自于每个个体的亲历、盲从、觉醒、抗争和反思。

Jun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童年的角落
- 《红拂夜奔》:当有趣被超越
- 春日农事集 (1人喜欢)
- 《万古江河》:随百川归海,寻此心安处 (1人喜欢)
- 像树一样成长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