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泥 | 人生只合江南老——长篇小说《大气运》笔记
蒋 泥 | 人生只合江南老——《大气运》创作笔记
小说月报 2022-12-25 17:50 创作谈
每次回无锡,我都要走走长广溪湿地、西堤、蠡堤、渤公岛。看看尚贤河湿地的花,拍拍贡湖湾湿地的水。一走半天,十几、几十公里。不在于这些地方免费,而在于绝色美景独一份,可与著名的鼋头渚、拈花湾、三国城水浒城景区媲美。这样的嫏嬛福地、吴文化祖脉所系,应该有人整体来呈现,让全世界都知道,无锡的自然风光、人文圣境,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这是我写长篇小说《大气运》的初衷。
但笔墨无法穷尽,便有了《大气运》中大段大段的描写。我竭力使小说里的人物,徜徉、留恋、迷失其中,沉醉不知归路——让985毕业的“锡漂”皇甫银,给西安来的网红歌星吴梅竹当导游,一路观赏蠡湖、太湖的景致,一边听吴家老祖宗泰伯,从陕西岐山来到太湖、东海边,缔造吴国、发源江南文明的故事,后代子孙引发吴越战争,乃有西施和范蠡的故事等等。皇甫银又访古探幽,不断挖掘、发现,寻找王羲之、苏东坡、唐伯虎、文征明、徐霞客的足迹……
皇甫银和梅竹小姐,能这般“亲密”接触,则源于世家出身的梅竹,遭父亲和小娘逼婚,事业再难长进,境遇和当年的泰伯仿佛。得高人指点,她远走高飞,到无锡创业,拿皇甫银做挡箭牌,应对父亲,在假戏真做、真戏假做间徘徊。

外壳之下,我思考更多的则是皇甫银之类年轻人的出路、平台、成长问题。他们普普通通,大学毕业后,从校园步入社会,身无长物,只有才干和努力远远不够,还要擅长抓住机会,找到靠底的人或稳妥的职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施展自己。
皇甫银辗转多个城市,荆棘载途,从南京、上海,到了无锡,砥砺、奋勉,却都站不住,快要吃不上饭了。经老师介绍,结识梅竹,得到梅竹等人的重用后,英雄方有用武之地。
而所谓平台、机会、重用,是概率,是天意,被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手把控,我称之为“气运”。气运和运气差异显明。运气带着偶发性,短暂、即时,有时作用很小;气运则绵长,意义深远。如泰伯、范蠡、苏东坡、唐伯虎、徐霞客这类的大人物,都是气运盖天的。气运是能力的一部分。大成功离不开大气运。
梅竹在阖闾城演出,一炮而红;再与唐城、三国城、灵山、竹海结缘,办个人演唱会,互利共赢。唱而优演戏,她和韩国不少明星,走的是相近的路,有天赋,有条件,有资源,整合起来,人生开挂,一部接一部,拍戏红红火火。
因着皇甫银等人的佐助,她戏里的许多素材、情节,改编自江南历史上那些大人物的故事。一代影后,可算是“大气运”加身。
皇甫银跟着一位人中麟凤,想不发达都难。
传统社会有攀龙附骥一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人和人属于附庸关系;市场社会,关系均衡,皇甫银和梅竹彼此成全,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只是开创的局面、取得的成果上有分界,梅竹走得更高更远罢了。所以,皇甫银对梅竹谈不上男女之爱,但凡她需要,他必为她挡风挡雨、赴汤蹈火。
随着皇甫银的立足、站稳,一步步发展,他收获自己的幸福。
过程自然很坎坷、牵强。在曲里拐弯的过程里,能见识江南的礼俗风情、历史积淀、社会现实。
我在小说中还探讨了那些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文学家、艺术家,为何都和江南分不开,长期在江南生活,因为江南而写出、面世伟大的作品,像王世贞之与《金瓶梅》、施耐庵罗贯中之与《三国》《水浒》、曹頫(曹雪芹的叔父、红楼真正的作者)之与《红楼梦》以及吴承恩、李时珍等等。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所在,商业社会、市民要素发达吧?
到了当代,无锡的影视资源及环境、机遇,得天独厚,梅竹在此建立基地,事半功倍。
可资对照的是,苏州姑娘曼艺,也曾想在无锡搞直播带货,当主播,却长路漫漫。她的资质、财力、人脉,乃至运作才能等,和梅竹不可同日而语。学设计的皇甫银,想开家设计公司,限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曼艺的妈妈在无锡开茶叶店,很顺利,则基于她一直在苏州开茶叶店,驾轻就熟。
足见,哪怕是很世俗的事业,也得看菜下碟,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不能好高骛远。连梅竹都是攒够人气、实力强大后,才敢招兵买马,涉足影视的,而非一蹴即至。毕竟创业者能奏效、功德圆满的,十不存一。
丝许心得,作为当事人的皇甫银,是在后来的不停摸索、践行中悟出的。
他长期不被人看好,人家是从大概率的层面上来对待、看待的——倘若遇不到梅竹,依旧会有一连串的苦恼、麻烦、挫败等着他。事业如斯,生活如斯,爱情、婚姻复如斯。
因此,绝处逢生的皇甫银,当该庆幸,梅竹是他的贵人,沾染到她的福泽、鸿运,他逆袭上岸了。

《大气运》前后写了三五年,其间数次回江苏寻找感觉。譬如,为写出鼋头渚樱花的美感,我不满足于只看北京玉渊潭和家门口金匮公园的樱花,春三月,几度去鼋头渚,爬上舒天阁,并重踏竹海、灵山、三国城,还有苏州、南京的虎丘、穹窿山、金鸡湖、秦淮河等景区。至于几大湿地公园,则走过数十次。以至有一次,《新京报》的朱总再访蠡湖,我一口说出了东、西蠡湖的公里数,走大圈、小圈的时间。
故土的一草一木,是亲切、动人的。韦端己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愿六十岁以后,我能归回家乡,慢慢老去。
幸何如之。
(原刊发于《江南晚报》)

《大气运》精彩试读
蒋 泥
…………
梅竹的演唱会,已不需公关,只要妥帖,直接约时间。好多是求上门,看到和梅竹的档期冲突,才作罢。
皇甫银带着团队,正在打磨两部电影剧本、一部电视剧剧本。以李白、唐寅、徐霞客的故事为蓝本,磨合现代戏。手有余粮,心中不慌。攒上三五年,能出一两部经典,也就能收手。这是梅竹的底线目标。有现在的高度、知名度和震撼效应,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就算躺在功劳簿上,没有余粮,都饿不死。但是狡兔三窟,有备无患,xiao姐从来都是主动出击的人。
喜讯再传:《金牌主持人》获利颇丰,xiao姐能分几个亿。李滈沣完成使命,专程去成都面商。回来后找皇甫银谈心,说小姐明确了公司的几大方向,委托她和皇甫银全权操持,李滈沣任总裁,皇甫银任总经理,同时对xiao姐负责,xiao姐退出所有具体事务,不掺和公司的经营、管理、运行,只在宏观上掌控方向。
公司本质上是围绕她展开业务的,策划构思、协商谈判、筛选合作人,由公司推动。影视是一块,演唱会是一块,广告是一块,艺术教育是一块——分线上、线下。最后一项,为的是公司谋长远,哪天xiao姐没那么火,大家依然有事做,有饭吃,有退路。
皇甫银赞同,补充说以往公司主要做演唱会,今后转影视,小姐常在剧组,她的健康、安全成为头等大事。要有xiao姐伺候,增派人手,他俩轮流跟着小组为xiao姐服务吧。有的大业务,和xiao姐面对面交流、确认,他俩更该有一个时刻在她身边,随时对接。曼艺业务上起作用,其他都要人服侍,让她服wu小姐,有难度啊。李滈沣说她疏忽了。xiao姐的贴身bao镖,是老爷那边备办的,他们生活散漫,小组要重做布置,吃的有采购、厨师,行李看护要专人、专车,加上bao镖、助理,小姐进剧组,起码要租三辆车随行,配三个司机。司机、bao镖、厨师,老爷那边都能帮上忙,别的由公司配,委派熟谙底细的可靠的人跟过去。
皇甫银说,xiao姐演出很累,多半时候不在闹市,吃盒饭、睡藤椅不行。
“租一辆房车吧。”李滈沣看过报道,驴友圈时兴房车,一些居无定所、食无定时的演员,也在订购。对小姐来说,则是解决了大问题。
皇甫银没见过这东西,但一听就知道再恰当不过。
接下来是选人。xiao姐身边的人,都得在公司待一段,看人品。至于厨师和司机,索性请酒店调几个出来。xiao姐有物业,酒店会效劳。
李滈沣说他们分个工,她去酒店协商。酒店的保an,如果身手不错,也可做bao镖。他去公司,调配其他人手。李滈沣嘱他安心做事,xiao姐发话,他买房借的钱,不要还,奖给他。皇甫银刚要拒绝,李滈沣笑笑,说他想什么,她都能猜到。她早就说过,xiao姐不差钱,听她的吧。皇甫银生活定下来,没有后顾之忧,也是xiao姐和她的责任。又透露:老爷那边,过去一年不怎么太平,她当助手,引入无锡的药民、上海的康星,联合控股了家族企业,只留百分之三的股份。老爷信任江浙沪的企业,规范、高效,国际视野。西安市区,留了沣镐路的院子和医院。其他能卖的都卖了。收到来款,老爷才发布消息,用一周时间,快速交接。没法呀,之前xiao姐的势力弱,哪能未卜先知会有今天——xiao姐成了最强的势li。家族都想牺牲xiao姐来联姻其他豪men了。实非得已,xiao姐几次用皇甫银做挡箭牌,让他别放在心上。
皇甫银反应很快,说xiao姐早和他有告白,他没说的。不影响xiao姐就好。任何时候,他都可以给xiao姐挡箭。zhan争年代,假扮夫妻的都不少,他这点付出不值一提。李滈沣被逗笑了,说那她就放心了。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皇甫银辞别而出。自己把握得很准,他和xiao姐根本不可能。而且xiao姐的危ji,尚未彻底化除,这一两年,他恐怕都别想谈女友,要谈也得像找小san似的,偷toumo摸。预留xiao姐男友的身份,随时去堵qiang眼。
为xiao姐付出,义不容辞。是她给了他一切。

回到公司,他梳理人员结构,一个个排位,补充缺员。主要少个做教育培训的经理。吴滴最能放心,他们却仿佛隔了一座大山,做普通友人的资格都难有了。
是他放不开吧。其实她也是他的贵人。没有她,他两眼一抹黑,何来思路、动力?她又是他的初恋,刚发芽就“pass”了,余留的唯有痛。
看着微信里她的头像,想到她有了旁人,心里怪不好受。分手时,她不让他再联系她。一经联系,难免旧情复炽,起码对她平静的生活,是冲击和骚扰。
遂她所愿,彻底放开!——请她介绍靠底的人呢?这个借口不充分。
想到了曼新梅和她母亲,请她们吃个饭吧。他的机遇,这几位亦有帮助,混得人模狗样了,怎么感谢都值当。
拨通电话,问曼新梅有空没有,请她和外婆吃个饭。“有事?”“没有要紧的事。我们单位的茶叶,往后得请新梅阿姨供货。每年的开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加上送礼,得有几十万元以上。”
照顾生意了!曼新梅忙说反了,她请。皇甫银说别,过去蹭过多次,该他请了。曼新梅没再客套,说晚上吧,白天店里走不开。她妈吃不了什么,很少出门,所以就他俩。皇甫银说也好。想起宝界书院,xiao姐把卡给他了,花不掉,不如去那里。有车很方便,便订了包间,给曼新梅留言,下午五点,他去接她。又问滈沣姐有没有空。李滈沣说瘦身,算了,要他再请请吴滴,xiao姐看好,能不能拉她来做做事。今时不同往日,他们有了业绩、利润,吴滴来不亏。也是想看到他俩修一个好的因果。皇甫银感激、动容。她还惦记这事,对他是鞭策,也是提醒!
…………
(未完,欲读全文请订阅
《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第11、12期)
蒋泥

蒋泥,本名蒋爱民。硕士。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黄梅情史》《今年毕业》《玉色》《北京女儿》《在喊叫中融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韩等文字在海外发表。曾获文艺争鸣奖、老舍散文奖、北京作协优秀散文奖等。
新刊速览 2023年第1期
刊物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