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动作学习鞍马1动作组别Ⅰ单腿摆越和交叉
观看体操比赛时,鞍马是最难理解的项目。
优秀的鞍马选手究竟强在哪里?每个动作的起止点如何界定?不同技术动作的差异何在?
这些单凭肉眼都难以分辨。
而且,鞍马也没有像街舞、BMX、滑板等街头竞技项目那样的华丽表演,缺乏视觉冲击力。
在有限空间内,观看大约一分钟的让人看不懂在做什么的表演,确实令人费解。但一旦能理解其中的技术要领,有趣程度将倍增。
本系列将分期详解鞍马,帮助大家能够理解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项目,让您在比赛现场或转播观看时更好地享受鞍马比赛。
▼鞍马基础知识
鞍马器械结构解析:
鞍马指的就是这个器械啦。

给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器械标上序号,将鞍马分为五个区域:

①左马端、②左鞍环、③鞍部(环中)、④右鞍环、⑤右马端

鞍环(Pommel)即器械两侧突起物,环中指两鞍环之间的区域也称环中,马端指鞍环外侧区域。
在接下来介绍鞍马动作的时候,记住这些名称会更容易理解,所以大家记一下吧。
既然已经理解了器械各部位的名称,那就正式开始介绍动作。
在讲解自由操的时候,给大家说过,体操中存在“动作组别”这个概念。
每个项目都有四个动作组别,选手在编排表演动作时,需要从每个组别中各选取一个动作。
鞍马项目也不例外,它也有四个动作组别,动作分类如下:
第Ⅰ类:单腿摆越和交叉;
第Ⅱ类:全旋和托马斯全旋打滚和/或不打滚,倒立和/或不倒立,直角转体,俄式挺身转体,Flops及组合动作;
第Ⅲ类:移位类型动作,包括克罗尔、童非、吴国年、罗斯及打滚移位;
第Ⅳ类:下法。
第一期,从这里面的“组别Ⅰ:单腿摆越和交叉”开始总结。
现在鞍马项目中全旋动作是主流,但据说在很久以前的体操竞技中,是使用真正的马背,用交叉动作来进行比赛的。
从体操竞技诞生初期就存在的交叉动作,发展到现代,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动作。
交叉动作,是指双手握住鞍环或者马背,将双脚置于马的前后,通过左右摆动,交换前后脚的位置,然后再次用双臂支撑的动作。

这个动作被称为“正交叉”。可以看出脚的位置前后交换了吧。
以这个动作为基础,通过添加各种要素,就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动作。
交叉类的动作可以通过添加要素来提高难度,但最高难度为D难度,以后也不太可能出现E难度以上的动作。
可以添加到交叉类动作中的要素有“转体”“跳平移”“倒立”
除此之外,“使用了器械的哪个部分”也成为了重要的要素。
那么就一个一个来看。
①正交叉【A难度】
这是这个组别所有动作的基础——正交叉

双腿前后分腿支撑,通过横向摆动完成双腿前后换位。要求脚尖过肩,否则扣分。

②反交叉【A难度】
和①正交叉一样,也是通过横向摆动来交换脚的前后位置的动作,但与①正交叉不同的是,身体朝向马体的面不同。

①正交叉是腹部朝向鞍马,而②反交叉是背部朝向鞍马。
因为无论是在换脚时还是换脚后,都是背对着鞍马的,所以叫“反”。

③正交叉跳平移【B难度】
在正交叉基础上加入跳跃横向平移,身体重心由环中移至马端,单手换握鞍环,难度提升至B级。


④反交叉跳平移【B难度】
反交叉版本的跳平移。


⑤正交叉转体180°反进腿【B难度】
在①正交叉中加入转体的要素。

上半身和下半身同步转体180°,再次支撑时脸会朝向相反的方向。 以腹部朝下的状态开始,通过加入转体动作,以背部朝下的状态再次支撑(接反交叉),这样动作就完成了。反交叉做法也是B难度。

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C难度】
结合跳平移和转体要素,以腹部朝下的状态开始,在跳平移的同时加入转体动作,以背部朝下的状态再次支撑(接反交叉)

需要完成环中→马端

或马端→环中的移动
难度升至C级。

⑦正交叉跳平移转体180°【B难度】
这是和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相似的一个动作,但却是不同的动作。
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个动作不是“接反交叉”,而是“接正交叉”。
和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不同的是,这个动作只转动上半身,下半身不转动。
虽然身体的朝向转动了,但脚并没有交换前后位置。
以腹部朝下的状态开始,加入转体动作后,仍然以腹部朝下的状态再次支撑。
因为这种转体方式,相比C难度的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难度降低一级,变为B难度。
图中是从马端开始向环中移动的做法。

看⑥和⑦脚的动作,就能很容易区分它们的不同。
和③正交叉跳平移是同一组动作
⑧马端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3/3位至另一马端反进腿〔米库拉克〕【D难度】
和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的动作相同,但移动距离不同。
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是从鞍部向马端,或者从马端向鞍部移动,而这个动作是从马端开始,在另一侧的马端支撑。

在组别Ⅰ:交叉类动作中,这是少数几个能达到D难度的动作之一,虽然难度较大,但做这个动作的选手并不少。

不做【转体180°反进腿】的马端正交叉跳平移3/3位至另一马端是【C难度】

⑨正交叉转体90°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李宁〕【D难度】
通过摆动上至单环倒立,换手后以反交叉收式,D难度。

这是利用①正交叉的摆动上升到倒立的动作,也就是所谓的交叉起倒立。(要求以直体姿态和连续的上升运动完成,如果屈髋大于90°或者腿部有移动将不被认定)。
这时倒立的姿势是双手放在一个鞍环上。
上升到倒立时和落下时的手臂会交换,以背部朝下接反交叉的形式,形成骑撑。
在动图中,上升到倒立时的支撑臂是右臂,落下时的是左臂。

〔Bryan〕相比〔李宁〕是在单环起倒立后再转体90°至另一个鞍环成支撑后落下
⑧米库拉克和⑨李宁这两个动作是组别Ⅰ中少数几个能达到D难度的动作。
成为鞍马顶尖选手的必备选择。
⑩反交叉转体90°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C难度】
反交叉版本的李宁,但为了使动作成立【新周期规定交叉起倒立落下必须换腿否则NR】,落下还是接反交叉,相比正交叉接反交叉的李宁难度降为C级。


除此之外,交叉类的动作还有一些,但记住这些主要动作应该就没问题了。
交叉类的动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都是在成套动作开始时进行。
像桥本大辉选手那样在中间动作中加入交叉类动作的成套编排是很少见的。
组别Ⅰ的动作最高难度是D难度,所以有不少选手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难度分值,只选择做一个。
日本选手神本雄也的编排中融入4个交叉类动作,这是相当罕见的。

如图,他在成套做了以下四个动作:
⑥正交叉转体180°跳平移反进腿【C难度】
⑨正交叉转体90°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李宁〕【D难度】
⑩反交叉转体90°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C难度】
④反交叉跳平移【B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