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玩家
之前看到一句很戳我的话:“这个世界是一场单机游戏。”
在意他人的看法,往往是将他人当做了评委,这种思维惯性在中国式教育下十分常见。
小的时候,我们是听父母话的懂事孩子;青少年时,我们是听老师话的懂事学生;等长大后,我们是听老板话的懂事牛马。
素质教育告诉说要礼貌,于是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战战兢兢,生怕少了什么礼貌用语多了什么冒犯措辞;文明社会告诉我们要我为人人,于是我们在社交的时候谨小慎微,生怕越过了谁的边界又挫伤了谁的善意。
“讨好式性格”就是这样来的。
但这个词之所以听起来充斥着痛苦,是因为素质教育没说并不是谁都有素质,文明社会也没说并不是谁都讲文明。礼尚往来的交往不会让人畏惧社交,哪怕是过度谨慎的卑微言辞如果有对等的感情也会让人感到安心。
“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很好却难以落实的建议,因为只有“不想在意别人看法却总是克制不住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才会感到痛苦吧。
那不如就先接受好了,接受自己在意别人看法这个事实,然后找找看自己究竟在把谁当做评委。
昨天领导上午给我发了消息,我下午才看到于是赶忙回复。那时脑海中瞬间冒出的思绪就是——
他不会因为我晚回消息对我有意见吧?
然后下一秒回神,反应过来自己在将领导当做评委。
“这个世界是一场单机游戏。”
那么在这一局关卡中,我把他当做评委,是因为他的打分对我有什么影响吗?还是说我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嗯,或许是因为目前我还需要这份工作,而如果领导对我有意见或许之后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吧。
既然有确切的目的和后果,这一局里他对我的打分确实有几分意义,那在意就在意了吧,等会儿编辑一段文字解释自己之前为什么没很快回复好了。
如果之后不想再萌生类似的情绪,那就努力提升实力,和领导拜拜吧哈哈哈。
思维的惯性就像身体的肌肉记忆一样,是某种机械性的动作。每一次的讨好未必都事出有因,有些时候只是思维习惯了往这个方向而去。
与其逼迫自己立刻在这个思维的路口拐到另一条通路,不如先尝试着去察觉每一次思维想悄悄往熟悉道路走的时刻。
我们可是这场游戏里唯一的玩家,如果从这个NPC那里薅不到羊毛,还理他干啥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