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做了两套基因检测,23andME和一个遗传病筛查
23andME
测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体质和疾病风险,比如我不容易因为肚子饿而生气(就是所谓的“hangry”,这个跟室友对比确实很明显),还有我能闻到吃过芦笋之后尿液里的硫味(我之前以为所有人都能😂),以及我的银屑病风险较高(这个虽然没有,但我确实有小块的慢性湿疹)。还有我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数量高于98%的用户。。。(btw肚子饿就生气是智人基因导致的)这套检查整体就是好玩多于有用,毕竟是商业检查,结果解释的语言都非常保守模糊。
遗传病筛查(genetics screening)
就扎实很多。这个检查是医生开的,保险几乎不报,不过检测机构提供一个自费一口价也不算太贵,毕竟能测600多种疾病。测出来我携带三项致病基因。
首先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类变异,这类变异主要导致人体内的胆固醇受体数量变少,所以胆固醇被从血液里运送到细胞的速度变慢,会在血液里累积起来而高出正常值。能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变异有几种,LDLR是最常见的(每500人就有一人),其次是ApoB类(每1000人有一人),几类叠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算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了。我对这项毫不意外,因为家人已经有好多高胆固醇的案例,而且我20多岁LDL就高到靠饮食控制不了的水平了(体重偏低,甘油三酯也很低)。虽然不觉得以目前的技术可以针对这种变异有更好的疗法,不过增加对自己的认识还是让我们这种控制狂安心了一些(x 另一层可以考虑的就是要不要针对这个基因做生育方面的基因筛选。因为杂合子的健康水平其实跟普通人差不多,主要是上年纪之后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除非后代有成为纯合子的风险(即父母都是杂合子或是杂合子+纯合子),目前感觉这个不是医生会建议干预的项目。
我携带的剩下两个致病基因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病基因。姑且研究了一下。一个是 斑色鱼鳞癣(Harlequin Ichthyosis),症状是体表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会导致活动受限、面容变形、和感染风险(图片有点掉san,谨慎搜索)。大概每30万新生儿里有一例患者(纯合子),但这个病太影响健康了,大部分都活不长。另一个是枫糖尿症(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Type 1B),症状是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导致有机酸在血液和尿液里堆积。枫糖尿症大概每19万新生儿里有一例。
一个很在意自己健康的control freak,查出一堆致病基因之后,充满了“悬着的心终于死了”的弃疗+放心😂反观室友,虽然基因检测全是“negative”(即未检出致病基因),但也被莫名其妙的过敏折腾得要命。比起配偶,人跟自己的身体才是“凑合过呗,还能离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