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之“良知致良知”
温故知新之“良知致良知”
原创 天国的女儿ing 刘长志 2025年02月21日 20:26 辽宁
温故知新之“良知致良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核心三要素,如何把三者贯通起来呢。贯通,不是指语言上懂了,而是指心上真正通了。心上通了,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的。如果这里通那里不通,就是没有贯通,就难免在精微的地方有夹杂或者捣糨糊。贯通靠的是点滴积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好地基。把基本概念搞清楚,理解透,地基打牢了,才能掌握其精髓,后期不断精进。初学者在为学总体进度把握上,可以不求甚解,但在基本概念和功夫具体落实上,一定不能含糊。为学之路歧路万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天温故“致良知”,再将心学三要素结合起来理解。

第一部分:良知致良知
先生贬谪贵州龙场,三年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具足,不假外求”的天理大道,之后向心问道、向心求理,在贵阳文明书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良知”二字问世后,晚年只提“致良知”。“致良知”功夫“一以贯之”,在《传习录》中篇、下篇中有大量阐述,无论静修还是随物体察,再无病痛。
一、何为良知?良知二字,先生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良知二字无可替代。心学是良知之学,修心性就是修良知。
1.良知的定义。《说文》:良,善也。“良”是人之初心,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元者,善之长也”,从这个“善”自然彰显出来的行为,就是“良”,是妥当的意思。《传习录》【137】给良知下了个定义: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意思是: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主宰是虚灵明觉。主宰心的那个虚灵明觉,具有感知功能的那个点,就是心体本然之良知。良知不是良心(道德意义上的),也不等同于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
《辞海》里边对虚灵的解释是:虚者,空也;灵者,聪明。虚灵者,宁静荡淡而智慧之意。虚灵可以理解为清明的觉知,就是那个能感知万物的心的原点,在“不昧”状态下的觉知。“不昧”就是没有模糊不清,没有任何东西遮挡和掺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觉是说心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无论任何外物出现,都能清晰地照出来。
2.良知的功能和特性。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与生俱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意思是说,良知就像圆规、尺子一样,是个尺度和标准。有了圆规尺子,我们就可以画各种圆和线段了。良知是应对人情事变是否合道的依据。有了良知,我们就有了做事的尺度和标准。修心在这个根上用功,才是立志坚定。
良知有知觉和监察两个面,它有两个功能,一是知觉,二是判断,监察功能是根本。良知是合道而行的妥当,参照标准是“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与外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良知。
良知作为人最根本的那个点,特性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良知就像洋葱最里边的那个芯,其它所有的东西都是向外延展的。良知的重要性高于知识见闻,是圣人第一义。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是天植的灵根。《大学》里所谓厚薄,指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在人与世界的交互体系中,所有物都有个远近厚薄的排列层次和顺序,是道理合该如此。比如大草原上狼吃羊,羊吃草。有人往头上扔东西,举起胳膊护头等。
良知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心体的主宰。良知不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常觉常照如明镜之悬,无论心体在做什么,心体的主宰都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良知,这个主宰常在。良知做主,动亦定静亦定。
二、良知如何存养?良知是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但心被私欲蒙蔽,良知不在线时,处理人情事变时往往会失去理智,让情绪主宰身体,感知不到良知的存在和作用。这时候我们的良知去哪了呢,是不是有个开头呢?针对弟子的疑问,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认良知未真”,良知没提起来。所以良知要时时存养,常提不放,《传习录》中259章节“一友问功夫不切”,先生拿禅师麈尾作比良知,说学问功夫已一语道尽,良知要时时提起,除了致良知再无其他功夫可提。
良知存养无时而可间,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意识到掉线了,觉察后接续上就可以了。《传习录》54“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立志就是把良知立起来,时时存养,让良知时时刻刻充盈饱满,无论行止语默都没有丝毫间断。心存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这个存良知功夫是靠“守”的,修习心性,收敛才是正道。易经64卦,唯有谦卦六爻皆吉。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良知存养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让它顺应自然。白天良知顺应天理发用流行而无所凝滞,四处奔忙坐卧止息顺应着道走就可以了。夜间良知是收敛凝聚的,不熬夜,按时睡觉,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存养了。
程颐说“心要放在腔子里”。“腔子”指的是天理,就是说要保持“天理始终落在心之本体”上,心之本体始终不偏离天理范畴,它俩始终契合着,就是良知存养的状态。良知存进来,撑着我们的躯壳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良知如主人翁,私欲如豪奴悍婢。白天如果耗神太厉害,只知用不知存,那么良知就如生病的主人,无力做主的时候,私欲就会乘机而入,绑架身体和情绪,这时应对人情事变就会偏离道。心中充满天理就是良知充盈,自然一身浩然正气。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省察指反省检查,找出之前做的事情里面的不良倾向,坏的想法毛病等,克治除掉,回归正道,是用完了之后擦镜子。存养指的是在静的时候开始收敛,是闲下来不用的时候擦镜子,类似保养。二者都是为了保持镜子的一尘不染。
三、如何致良知?良知是体,致良知是用,只有体,放在那不用是没有意义的。致良知,就是彰显良知之用,使得万物皆不出“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是充满诚意地送并到达,有方向有目标。这个致,必须是有动、能行的。知道良知并且能行并落实下去,从里到外一条线顺下来,才叫致良知。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圣人心中纯是天理,良知发用通行无碍。我们普通人心有不同程度的遮蔽,有毁誉得丧的顾虑和牵累,瞻前顾后,不能切实致良知。致良知功夫出现间断的根源不外乎是“认良知未真”,解决之道只是个“不由人急心”的“朴实用功”。学习圣人,就是要从自己心体上去体认良知,学习圣人能致良知。
关于致良知的实际操作,《传习录》【172】说的非常清楚了。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所以致良知涵盖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传习录》【217】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致良知,抓手处就是在格物上用功。格物上用功就是根本的学问,根本学问就是内求那一点灵明,从那个最根本上用功。相当于从源头上治水,省劲又彻底。格物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在私欲升起的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84】道出了格物真诀。“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良知是天理自然明觉之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之心。随它发见流行处,致它那一念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人的七情能顺应自然而生发,七情只要不“过”,都是良知之用。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仁义礼智信,就是良知充盈的外在表现。
我们普通人的致良知,就是事上磨的致良知,是通过事上磨的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复其本体。活在当下的意义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生”是万物的生,不仅仅是某个物种或者个体的生。天命之谓性,“生”的含义是,把天地赋形的那个物种的“性”(这个类别物种生命的特质)显露出来,把这个性具体化,彰显出其生命力和生发之气。对人来说,当下的“生”,就是把根本处的良知发用出去,对的就去做,错的就克治,使天命于我谓之性的“性”得以彰显,呈现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活在当下正是“致良知”三个字玄妙之所在。生生不息由每一个当下的、不可间断的“生”组成,把每一个“生”穿起来,就是生生不息。事上磨是私欲升起的当下即去消磨,具有当下性,“生”没有间断,所以致良知也没有间断,功夫难处正源于此。致良知,就是让你再选择一次的时候,你依然如此。电影《第二十条》《我不是药神》,主人公都是致良知的典范。
●《第二十条》:电影通过几个平行案例,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特别是“正当防卫”的法律条款,即刑法第二十条。人到中年的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本以为可以顺利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在工作和家庭中遭遇了一系列挑战。情与法的较量、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在亲眼目睹聋人郝秀萍(赵丽颖饰)被逼入绝境、万分危急的时候,韩明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司法进步和法治进程。
●《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一部医疗题材电影。主人公程勇(徐峥饰)是一个卖保健品的商贩,一个偶然机会成为了印度仿制药“格列宁”抗癌药物独家代理商。最初是为了自救,从印度带回仿制药并私自贩卖,后来逐渐为底层病人的生存权而抗争。最终在治病救人承担责任和收手方面,他选择了救人并投案,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电影播出后,引起了国家对抗癌药物的重视,促进了医疗制度、药品监管制度改革。
心学的精髓在于入世治世。入世是以个体身份融入这个世界;治世是一对多,是和群体共同融入这个世界。关于致良知,要把握以下几个点:一是致良知首先要自知,也就是要量力而行。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比如逞强好胜,贪功冒进等;二是要承认这个世界的构成,被遮蔽的人占大多数。应对不同的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此心安处,就是心和天地之道同频合拍,即致良知处。三是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也就是说,具体应对人情事变时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良知做主,持经达变,事事练达皆学问。《吕氏春秋》里记载的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孟子在齐国不受金在宋国薛国受金等,就是通权达变的很好的例子。
四、何为致良知的大用?每个人的良知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发用的,居上位者治世的时候,要居天道以治人道。天道是大规则,人道是小规则。天道求无,人道求有。面对你要治理的对象,你得顺应天道走,你得求无。要懂得人道求有,只有符合人道你才能治的下去(刘邦)。居天道而谈天道,就会上下两张皮,与实际脱节,无法落地(平时袖手谈心,临危一死报君王);居人道而治人道,就会上下失序,无法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项羽)。只有合道循理,维持“道”的正常秩序,才能让整个系统生生不息的运转下去。
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是度量善恶的尺度,具有监察是非判断功能。致良知致出的是天理,是将良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予以落实,错误的予以导正。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心-意-物一条线,意为桥梁,让心与物接,形成人的意识世界。心-良知-物一条线,良知是桥梁,让心与物接,致良知就是从桥的这头走到桥的那头,将桥梁两端的心与物连为一体,使万物皆不出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那么我良知发用流行中的就是天地万物,所以万物一体。两条线中,把“意”换成“良知”,相当于提档升级。致良知直接打通体用,内外俱透,至简至易,贯通内圣外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思不出其位,是指君子所思所想应该与自己所处的位置相匹配,守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把当前一分钟存在着的不正之念导正,照顾好自己的心体,做好自己就是你当下的致良知。当你开始治世了,你就得兼济天下,兼济天下不能仅从自身致良知的角度出发,还要兼顾各个层面,大仁不仁,你得循理。圣人做事的第一原则是遵循天理,以“道”为本。循理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回归个体也只是顺其良知之用。客观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本然之理,世上一切客观规律,唯有通过致良知的方式,才能让本然之理为我所用,所以良知是贯通心与物的桥梁,世间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不外于此。
我们常说的入世治世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童真(良知),也就是“如保赤子”的心体纯然(心体),具备良知;另一条腿是智慧(合道的应变),也就是“君子素其位而行”所必须具备的心智水平(心智),用好良知,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部分: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心即理,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天命之谓性。人生而为人,上天早已把人的理放在了你的心中,一出生就有了。这个理是上天赋予的,不是他人赋予的。主宰你坐卧止息的是心,心的主宰是灵明,灵明是你天地鬼神的主宰,所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心即宇宙”等等说法,都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是这个角度),说的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第二个角度,人和世界是个交互关系,用“天命赋予你的这个性”去和世界做交互,外物的理会自然呈现在你心中,继而成为你心中的理。这个环节里,你是交互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把自己漏算了。客观物的“理”+“天命之性”赋予客观物的意义,两者叠加才是你心中的“理”。“天命之性”不同,所以最终的“理”也就不同。万物有理,只有内求于心才能得之。内求于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理,而是交互的过程中理自然呈现在心里了。如果不内求于心,那么外物的理和你就没关系,这就是“心即理”。
朱子的“心与理”,是二,心上知道了,再去落实再去行,先知后行,所以知和行是分离的。朱子的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是心外求理,而后心上“豁然贯通”,使格物失却了头脑。阳明先生的“心即理”,是一,心上知道了即发出“意”,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所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格物向内求,是心内事,抓住了功夫的根本。
“知行合一”是以“心即理”看世界为基础的。说个“知行合一,已经包含心即理、致良知在里边了。懂得了“心即理”,知行就不会分离了。良知是心之本体,有知觉和监察两个功能。知觉完善了往下走就是“知行合一”这条线,“知行合一”了,怎么知道是对的呢,答案是“以良知知行合一”,有监察功能一直发挥作用,哪儿不对了,就用良知来匡正,所以以导正知觉为前提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和致良知,已经给知行合一的“知”限定了一个范畴,致良知就是致本心的良知。所以,三个概念是一个立体的、互相限定、互相咬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分不开的。说一个,另两个也包括了。就像机械模型的三视图,三者只是对应不同的角度。
儒学是为己之学,无非是修己安己、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只是个己德的彰显和扩充,而不是无我利他、讲感恩慈悲,心学入门容易,精进不易。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自然下学而上达。有一首老歌这样唱到: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如果想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天堂,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把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引出来,人人致良知,良知的光芒将会充满和照亮整个世界。让我们一起努力!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天国的女儿ing
喜欢作者
1人喜欢

阅读 123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Deepseek对《金刚经》中“空”的解读空的内涵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低质
-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阳明心学第86-87讲—格物致知韦玄有度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低质
-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74岁刘晓庆美国聚餐,素颜照曝光,不服老不行呀3个朋友读过千城探秘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低质
-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写留言留言 1
- 知止北京2月21日赞1良知之学,即体即用,显微无间
已无更多数据

刘长志81691




简乐等5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