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观者:致敬莲实重彦
本文节选自日本专业出版社羽鸟书店为纪念伟大影评家、学者、教育家莲实重彦八十寿辰(2016年4月29日)特别编纂的致敬文集。其他撰稿人包括佩德罗·科斯塔、克里斯·藤原与理查德·苏钦斯基。除学术成就与教育贡献(莲实曾任东京大学校长),其独特的“方法论”与观影方式,深刻影响了黑泽清、青山真治等日本导演群体。

马丁主编的在线杂志《Rouge》(www.rouge.com.au)与《LOLA》(www.lolajournal.com)收录了莲实作品最全面的英译文献(详见文末注释)。
电影终究只是银幕表面我们所看到的影像。
——让-皮埃尔·库尔索东
列车前行
“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向我们驶来,缓缓停靠在乡间小站月台末端”——莲实重彦2004年的文章《约翰·福特论:姿态的雄辩》如是开篇(1)。通篇不见技术术语:无远景特写之辨,无关镜头角度与场面调度,唯银幕事件本身——列车前行......那个将观者纳入叙事的“我们”,恰是每部电影接收的原点。
莲实惯以这般姿态开启书写与讲座。他以至简至明之笔勾勒动作或姿态。电影以毫不费力的姿态邀我们入席,赋予观者凝视之物。列车前行:这般基础、普世、可解的影像,恰是电影赋予观者之礼的终极形态。从简单的展示,终将抵达电影艺术的完整力量与复杂肌理。

在五十五年的批评生涯中,莲实总以渐进的姿态引领我们抵达启示——恰似电影自身的层递展演。这是莲实分析的伟大修辞艺术,亦是其献给影评界的独特礼物。
考古学迷狂
引入《布尔医生》(1933)的福特式列车后,莲实旋即钩沉影史首列火车——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1895)。这是其标志性姿态:召唤早期默片的“考古学迷狂”,及其在后世电影中的重生(2)。从侯孝贤到佩德罗·科斯塔(3),莲实在诸多作品中寻得这种震颤:最初的电影不仅展示事物,更践行展示本身的历史性姿态。
莲实始终追寻此种惊奇感的重燃——这并非怀旧(如尼古拉斯·雷所言“我们无法归乡”),而是将其作为理想。此理想重申电影本质:作为视觉艺术的运动影像、姿态与行动(4)。在其深思熟虑的视域中,声音不过是影史的事后追认,是雷蒙·贝卢尔所谓“电影之躯”未曾真正融合的技术假体。
注视
事物在此,赋予观者凝视。物理客体(前行列车)或人类姿态(莲实经年编纂的姿态符号学百科全书,堪比维兰·傅拉瑟)显影于银幕——这种可见证据,雅克·里维特、让·杜歇、威廉·劳特等影评人早有丰富诠释。
但证据可能始终未被“承认”(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及后继学者安德鲁·克莱凡语)。对此莲实偶露克制的焦灼:“评论家从未察觉‘福特艺术的壮丽’虽可见,其独特性却鲜被感知”。
故须注视、考量、抽离检视。莲实乃“伟大的注视者”。他指认你我未察之物,这是伟大批评家与教育家的印记。一经点破,这些细节便成为我们凝视的焦点,在其变化中持续被注视。甚至,一旦由此法入门,我们或将难以忽视莲实指认的独特细节——这是分析的欲望掌控心智的确凿印记。

莲实在《布尔医生》开头特别注视的是:“黑色邮袋自车厢猛然抛出,粗暴着陆”。投掷:本身平淡无奇的日常姿态——恰如小津电影中女性解下颈间手帕,或人们对天气的无尽评述(5)。
姿态的系统、逻辑与网络
莲实常自细微处生发(2000年论霍克斯文章例外:彼处他以类型比较开篇,最终切入“银幕上微小而具体的意外”)(6)。注视之后,首要是观察、重审、检索、记录、研究、积累:一旦我们开始寻找,投掷姿态或将现于约翰·福特每部作品,从默片时代直至1966年《七妇人》。
继而进行辨微:观察姿态演绎的变异,并将其归类。于此层面,莲实乃最杰出的结构主义者,梳理差异中的差异。但他不以图表呈现,而以精准迅捷的文字之流勾勒。
例如福特式投掷具多重功能:开启或闭合叙事序列(邮袋投掷启幕,长矛投掷落幕);承担情感表意(角色惊怒情欲的索引);展现场景中运动物体纯粹之美(重归考古学迷狂)。尚需直觉把握的变体:如吐唾(将嚼烟“投掷”入痰盂)。
在其论述推进至某个精确节点时,莲实敢于抛出比开篇更大胆的断言:“唯能在决定性时刻投掷物体者,方为真正福特式角色。”恰如“小津电影中,天空必是晴空”(7)。

姿态从非孤立,其必与邻近姿态形成物理语义链。就像是疾行令人喘息改姿,入暖室需解衣。优秀导演懂得如何发现并塑造这些看似自然日常的行动链;优秀批评家如莲实,则懂得辨识塑造过程。
譬如吸烟联结投掷:点烟必抛火柴。约翰·韦恩演绎此联动姿态的时长,创造了《蓬门今始为君开》(1953)中莫琳·奥哈拉幽灵般现身的场景契机——“仿佛他点燃香烟的动作,召来了梦幻造物的显形”。
姿态系统亦可进入莲实所谓“逻辑”——非重复模式,而是生动的形变进程。此处可见吉尔·德勒兹1967年将结构主义逻辑推演为超逻辑的影响或亲缘:能指链的交错置换创造新序列与关联,即哲学家所称“多序列结构”(8)。如论霍克斯时,莲实追踪其喜剧中倒置、交换与重复的运动。倒置可成为字面意义上的影像事件:霍克斯式男性常陷于喜剧性颠倒。
借此逻辑,莲实为电影研究的作者论这一世俗信仰注入特别的立场与精要——这一品质常匮乏于此领域。不仅单部电影自成表意系统,真正作者的多元作品(纵随时间与制作环境变迁看似迥异)也构成了一种真实性的网络,彼此对话并激发出新的事物。论及福特时他写道:“我们的主题视角使我们辨识”《布尔医生》与《告密者》(1935)的隐秘联结。此处非关作者论陈词滥调(“个人执念”与自我致敬),而是以德勒兹式后结构主义精神,触发分析运作的超逻辑多序列场域。
例如在《姿态的雄辩》中,莲实强调福特式英雄的孤独。其投掷姿态往往践行或强化了角色与社群间的疏离。评论家常误将某个福特英雄(如《搜索者》中的伊桑·爱德华兹)孤立审视,或同情或批判。实则这些孤独者“通过将物体投向远方的姿态与情感,达成了跨作品的团结”。福特的电影本身形成了一个亲密的共同体。
此刻我们重返“我们”,那辆银幕列车的接收者。电影以其感染力与阐释空间征召观者,此即本雅明所谓艺术品的“可批评性”。若我们不去注视、联结、演绎、见证......某种意义上,这些电影无法以完整丰度存在。电影召唤我们以创造性重构(即批评行为)为银幕之物的广度、深度与回响作证。
注释
- 《Rouge》第7期(2005),http://www.rouge.com.au/7/ford.html。本文所引莲实论福特文字皆出于此。憾未通日语,故无法触及莲实绝大多数电影文学论著,此处仅涉英法译本冰山一角——详见后续注释。
- 参见莲实《咖啡时光》,《Rouge》第6期(2005),http://www.rouge.com.au/6/cafe_lumiere.html——节选自《缄默的雄辩:论侯孝贤》,《亚际文化研究》第9卷第2期(2008),184-194页。
- 参见《咖啡时光》(同上),及《冒险:论佩德罗·科斯塔》,《Rouge》第10期(2007),http://www.rouge.com.au/10/costa_hasumi.html。
- 参见《虚构与"不可呈现":所有电影皆为默片变奏》,David Buist译,《LOLA》第1期(2011),http://www.lolajournal.com/1/fiction.html。
- 分见《小津的愤怒女人们》,《Rouge》第4期(2004),http://www.rouge.com.au/4/ozu_women.html;及《晴空》,Kathy Shigeta译,收录于David Desser编《小津的东京物语》(剑桥电影手册,1997),118-129页——节选自莲实杰作《小津安二郎》(法文版由《电影手册》出版社1998年出版)。
- 《倒置/交换/重复:霍华德·霍克斯的喜剧》,收录于阿德里安·马丁与乔纳森·罗森鲍姆编《电影突变:世界迷影新貌》(伦敦:英国电影学会,2003),85页。
- 《晴空》,120页。
- 吉尔·德勒兹《如何辨识结构主义?》,收录于《荒岛及其他文本1953-1974》(纽约:Semiotext(e),2004),170-192页,305-308页。
作者:Adrian Martin
来源:lolajournal
三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肉身构成的世界: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电影 (11人喜欢)
- 纪录、虚构与倾听:滨口龙介大师班谈电影的三重本质 (53人喜欢)
- 洪常秀的方法 (23人喜欢)
- 身体与运动:滨口龙介、砂连尾理与平仓圭的对谈 (18人喜欢)
- 探索被生活遮蔽的角落:专访青年导演胡兆祥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