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笔记(3)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三章。资本主义及其民主带给了你的家居、消费和度假的小幸福。我们的欲望被逼屈从于私有财产和资本的集中。法国革命以后,改造世界,不让人类被寡头压迫,已成为幸福的先决条件。幸福总是一个新观念。
2012年华尔街占领运动: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三章。2012年华尔街占领:占领者愿意与那一99%呆在同一个世界内的吗?什么是世界?它有五个方面。个人世界,带着再现、激情、观点和记忆。封闭的群体的集体世界:家庭、职业、语言、宗教、文化和民族的世界。全球人类。与石头、动物和草木分享的自然世界。还有宇宙、行星、银河系和黑洞构成的那个世界。
去改变世界,我们才能幸福。什么是世界?什么叫改变?十月革命,美国记者John Reed 在《改变世界的十天》里记录了它。它改变世界了?列宁自己都认为它是一个全球过程的开端。中国革命来确认了它。它只是一个记号。1990年东欧倒台时我们才充分理解了十月革命的意义。才让我们知道今天是回到十月革命前了:一切都是资本来说了算。
我们也能说了: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并未改变世界。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三章。对于事件的忠诚:行为、创造、机构和思想接受了新的激烈的可能性,后者是这世界的法则的反面、不可能性。所以,所有真正的幸福都是忠诚。忠诚就是接受事件的后果。
让我们说:幸福是个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主体,发现主体会在他身上到来。因此,新主体是既在旧世界之中,又在旧世界之外的。 新主体是内在于这个世界的,但它是作为例外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
让我们重述:幸福是作为内在的例外的主体的感素(affect)。新主体才是幸福主体。
什么是创造? 它不是做你想做,而是在创造中你也必须创造出你自己的创造工具。
真正的自由是做被作为世界中的里外后果的实在要求于你做的事。因此,真正的自由的本质,真正的幸福本质条件,是纪律。
艺术家的创造是一切创造的范式。
只有纪律与自由分不清时,主体才存在。身份是无法包裹主体的。
一个艺术作品、一次科学发现、一场政治革命、一种真正的爱,是让全人类都感兴趣的。正因此,只有身体能力而在其它方面则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才被马克思看做最通用的人类。而工人没有祖国。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三章。第三,主体的幸福在于他发现在自身内部有他之前不知道的做某事能力,而这就是黑格尔说的扬弃:走出表面的限定之外,由于在他自己身上找到了自我克服的资源。因此,所有幸福都是对于有限性的战胜。幸福与满足的区别。满足是被世界的法则主导的,是世界的法则与我之间的和谐。满足时,我被整合到了世界之中。但满足是主体的死亡。因为满足时,主体就无法成为通用主体了。在被解放的经验中,我们经历到:幸福是对满足的辩证否定。
幸福是落在对新事物、通用事物的肯定、创造上的。满足是落在弗洛伊德说的死亡冲动上的,是在将主体性贬低为客体性。满足是接受了世界给出的好处,然后就停在那儿了。
所以,我的哲学总在说: 幸福与下面这一后-事件过程的主体化有关:这后-事件过程包括:政治解放、艺术创造、科学发明或改弦更张、爱情式的在自己身上成为他者。
这四重奏是我们到达幸福的路径。好的,如何去改变世界?
答:通过成为本地事件的后果的那一主体性部分。也可以说成是:忠诚于某个事件,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创造出对等,发明出幸福的新形式,也就是战胜来自满足和死亡驱力的独裁。我们知道的,
当我们感到幸福时,世界中的某种东西已变,因为,幸福是对改变的过程本身的主体化。
我们感到幸福时,才算是改变了世界。
当我们能够像圣胡斯特那样宣称“幸福是一个新观念”时,世界就是已被改变了。这也是马克思的根本视野。
对资本主义而言,平等是不可能的。因而,共产主义就是这一不可能的政治可能性:平等的可能性。《1844年政经手稿》和《宣言》中,马克思并不认为共产主义是新社会的领导纲领或一个抽象的正义观念。共产主义是摧毁旧社会的那个历史过程的名字。
因此必须说,改变不是去获得结果,结果是含在变化之内的。马克思的这一视野对我们意味着:
幸福不是每一个人的满足的可能性。 幸福不是一个好社会里的抽象观念,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被满足了。
幸福是一个困难的任务的主体性:承受住某个事件的后果,在我们的沉闷和无聊的世界的表面之下,去发现被肯定性的实在授予的、但被写出和世界的法则所否定的靓丽的可能性。 幸福是去享受那一从这世界的眼光看是不可能的某种东西的强大的、创造性存在。
如何改变世界? 答案简单得惊人:通过走向幸福。
这必须被付出代价:我们必须有时候真正不满足才对。这是真正的选择,是我们一生的真正选择。是关于真正的生活的真正选择。 兰波写:真正的幸福生活是缺席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完全要靠了你自己的决定,是你决定让真正的生活到场,它才到场的。 让我们选择新幸福,然后为之付出代价。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四章。幸福是我们参与四种真理过程时身体产生的感性所形成:这四种真理过程是政治、科研、艺术和爱。
政治提升我们的热情,科研使我们对美更敏感,艺术使我们更懂得快乐,爱的劳作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欢乐。热情、美、快乐和欢乐一起构成了我们的幸福。
关于幸福的思辨科学。什么是完整的生活?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是在一个观念领导下的生活,这个观念是关于所有观念的观念。是被这个观念具身的个人的完整的生活。哲学通向真正的生活吗? 哲学主体能幸福吗? 也许不能。 哲学低于政治、科研、艺术和爱这四个真理过程。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四章。根据美国数学家Cohen的集合论,多是通用的,multiplicity is generic。多是不可被察知的,但存在。星丛。知识无法认识多。
幸福:我照一些观念来生活,这些观念背后有一些共同元素构成星丛,背后有通用性和普遍性在统治。1958年5月,毛泽东感到他和人民必须过共产主义生活了,解放了都10年了,无法向人民交代,于是叫来他身边的青年思想家们,大家决定以人民公社的方式来过共产主义生活。公社的说法来自傅立叶。“毛泽东”是一个幸福的主体。 他也吃红烧肉,但认为幸福的根本目标不是这个。
把观念实现到大地上,而不是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我们才能幸福。《各种世界的逻辑》说:真理是可被主体化的身体。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构成这个身体的元素之间必须兼容。 毛泽东的想要过共产主义生活,想要获得正宗。
伟大的当代艺术家是这样的: 他们不考虑自己的身段和利益,而是像在表演那样,要使自己对当代艺术家这个角色演得尽量正一些。 他们问自己:还能怎样演,我才更像一个当代艺术家呢?我把哪几个指标演好,才能更让我像一个真正的当代艺术家?
于是:演哪几个脚本,不演哪几个,才能最让我看着像一个真正的当代艺术家? 像我们小时学雷锋。 其实雷锋自己也是这样学出来的。
什么是真理? 只有在这真理过程中的主体才能体验到:失恋中、革命前、与同行决裂中、杜尚把小便池搬去展厅前的主体感受的真理,才是真理。主体化过程:我去看画,我把自己放到一个主体化过程之中。
但皮兰德罗说,真理因人而不同。
根据Cohen定律,我们可以说,幸福同时是对无限的内限intra-finite主体化,也是分裂的,也就是说,我的幸福不是别人的幸福,而不造成矛盾,因为,否定在这里是寄生地一贯paraconsistant的。哲学家知道,他自己与真理的个人接触,是绝对不可能外传的。
柏拉图就是这样来定义善的。
拉康:我们个人接触到的真理是无法被象征化的。
斯宾诺莎把这个个人与他自己的那一真理的接触点称作:上帝埋在我们身上的智性直觉。但上帝没有给我们真的直觉,只是给了我们用数学知识去确认美的能力。
《理想国》里,柏拉图宣布他只能给出善的图像,没有其它了。
巴迪欧,《幸福形而上学》,第四章。什么是苏格拉底败坏青年?就是哲学家不让青年被主导意见左右。
柏拉图对话:我们不知里面谁在说出真理,里面的对话像激流,到最后,我们知道了问题是什么,但答案还是不知道,是一种被有意安排出来的失望。哲学家传输观念,但他知道,传输最终是不可能的。《理想国》列出了哲学学徒期的条件: 算术, 几何, 空间几何, 天文学, 辩证术。
主体化:真理的成为身体,真理具身化。毛泽东自己想要也想要人民过共产主义生活。 艺术家蒙德里安具身了他的新造型主义,从画面内向画外的现实作出规定,用画去改造世界。
哲学由三样东西构成: 对时代作出诊断, 建构当代真理的概念, 在生存论上体验真正的生活。
当我在《诸真理的内在》中完成了这三者的统一时,我就可以说:
哲学就是我。 哲学也是所有读我和与我一起思考的人。
如果思想是有的,那么,地上的经验也就是真正的生活中的内在的永恒,也是有的,那么,我们所有的人,朋友也好,敌人也好,就都将分享这一内在之幸福。
人类世城市哲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amisch,《绘画的诡计》笔记(2) (3人喜欢)
- Damisch,《绘画的诡计》笔记(1) (1人喜欢)
- 蒙德里安的一生及其绘画方法论(16) (2人喜欢)
- 蒙德里安的一生及其绘画方法论(15) (4人喜欢)
- 蒙德里安的一生及其绘画方法论(14)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