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学会了和父母相处

高中开始住校后,在家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工作后,每年相处的时间合计在一起约莫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在漫长的时间里,即便不常共处一屋甚至共处一市,和父母之间逃不过“三天定律”的怪圈——只要在家超过三天,一定会和爸妈吵架,或是哪句话又让我玻璃心了,或是哪句话让他们觉得我又“倒反天罡”了。
从青春期开始,就觉得和父母相处超过三天是这个世上最大的难题。
对“回家”并非没有向往,只是没有期待——八十年代生人所在的二胎家庭,总是充斥着“偏心”的争辩,所以,回家不是一件拥有情绪价值的事情。如果不是中国人总有这这那那必须要回家的理由,我大概率会选择浪迹天涯,哈哈哈哈哈——这话我只是说说而已,骨子里我还是一个需要家庭温暖的人,因为需要所以在意,因为在意所以才无休止的对比。我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绝世而独立”,也无法将自己自绝于父母之外。下班路上给老妈打个电话是我长久以来的习惯,某一段时期我对父母情绪爆棚,甚至逃避的阶段除外。
爸妈六十岁之后,有些事自然而然地有了分水岭。
我发现他们对这个世界不再聪明和伶俐了,手机的问题,微信出的状况,一堆小问题但却时常困扰他们。后来,特别是在医院里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在现代数字科技面前的手足无措,我便会跟自己说,一定不能让爸妈独自在医院应对这些无奈。但是,当下的我并没有设想过改变这些年和父母的相处,更没有思考过在父母身边的生活。
去年的某段时间,因为工作档期的关系,每天都很忙,顾不得给家里打电话,然后吃饭也总是没个点儿,周末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说了那么一句,“哎,你们要是在福州的话多好呀。”年纪大了,心也软了的爸妈在我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就大包小裹地来了福州,我成为了回家有饭吃的幸福小孩儿。中午十一点五十,妈妈就拨通了叫吃饭的电话,晚上六点半如果没回到家,爹妈的催促电话必到。饭后的时间,和爸妈出门散步逛逛公园,周末的时候只要不加班,也总能带他们出去晒晒太阳。
虽然偶尔还是会和爸妈拌嘴一两句,可是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没和爸妈吵过架,甚至还能跟爸妈撒个娇,然后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了许多温和且柔软的话语——我们进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相处方式,我们真正看见了彼此心尖上柔软的地方。
妈妈紧张她的血糖,但凡是有点儿甜的东西她都不吃,爸爸却对他的血糖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但是如果哪天测的血糖确实高了,他也会自己唠叨几句,被“规训”几天;阿弥陀佛的素食是妈妈偶尔会想起的餐厅,而电影机械厂里的关中味道是爸爸唯一会复购的餐厅。如果只算上他们自己,一两个青菜就能应付一顿饭,可是我在家吃饭,他们一定就会规划着一道“好菜”;妈妈开始在视频号里学做菜,爸爸的短视频里有各地的新闻和快讯......
爸爸鬓边的花白,妈妈戴上的老花镜,把时间的印迹一遍又一遍地向我强调着。而我们之间相处的变化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我很确定的是,当我听到妈妈说我总是偏帮爸爸,爸爸接话讲“我女儿跟我好你还有意见啊”的时候,我笑得前仰后翻的同时也明白——原来我真的长大了,成为了可以被他们依赖的人,成为了他们的城池堡垒,成为了他们的温暖和安全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