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系列:《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 徐英瑾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出版年: 2021-5 页数: 552
第一章 逻辑论证:思考的方法与原则 1. 为什么要讲道理 2. 不讲道理这事,我们天天干 3. 营造哲学讨论的氛围 4. “如果”和“那么”能互推吗? 5. 复杂问题如何化繁就简? 6. 记不住的二十四式 7. 提供选择时如何涵盖所有可能性? 8. 哪些话往左往右都是坑? 9. 见风不一定就下雨 10. 给你造一个“稻草人” 11. 从相关出发,慢慢抵达真理 12. 一个比喻的自我修养 13. 为何黄西的脱口秀对有些人来说不好笑? 14. 这点balance你心里可以有 15. 润物细无声地坑你 16. 戴眼镜的都是渣男? 17. 归纳是一种主观世界的产物 18. 康德、休谟和亚里士多德的神仙吵架 19. 寻找靠谱的因果配对 20. 那些“蒙”出来的科学发现 21. 内鬼肯定有两个 22. 成年人,冷酷一点好 23. 给你一个爱上开会的理由 第二章 认知心理学:思考的心理活动 24. 哲学家失恋也难过 25. 爱偷懒的锅,该让原始人来背 26. 成年人思维里的童年印记 27. 男性大胆假设,女性小心求证? 28. 逃避可耻但有用 29. 思维的面板如何运作? 30.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答案? 3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2. 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33.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诱导? 34. 吃瓜群众是如何被忽悠上贼船的? 35. 疾恶如仇,是我们的本性 36.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37. 已经付出这么多,该不该放弃? 38. 刻板成见也有用? 39. 关系到利益,做逻辑推理才带劲 40. 文化传播是身体习惯的战争 41. 光靠逻辑打天下,行不行? 42. 谈谈智商测验这件事 第三章 心灵哲学:谁在思考? 43. 我们的心灵在发生什么 44. “我思故我在”到底是在说啥? 45. 实体二元论的缺陷 46. 天才们的疯狂猜想 47. 就连臭虫里都有上帝的光辉 48. 意识是不重要的“副产品” 49. 读心术可能存在吗? 50. 人工智能会感到疼吗? 51. 捐钱越多,就越有爱心 52. 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 53. 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拥有心智 54. 就算重建了大脑数字模型,又能怎样? 55. 变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感觉? 56. 分不清红绿灯,也能开车? 57. 颜色是一种主观幻觉? 58. 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个僵尸世界? 59. 谁说物理主义者无法说明意识? 60. 你是怎么感觉到疼的? 61. 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的? 62. 依赖于家的情绪感 63. 心灵是如何编织出时间经纬的? 64. “感同身受”这事存在吗? 65. 我脚踏地球,却不妨碍我思考火星 66. 当我们说“我们”时,我们到底是在指谁? 67. 从鸿鹄之志,到对于志向的具体表达 68. 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剂? 第四章 知识论:你在思考什么? 69. 人类能够知道些什么? 70. 是不是可以再佛系一点呢? 71. 如何确定你的存在不是幻觉? 72. “榨菜哥”哪儿错了? 73. 后真相时代中的我们还能知道事实吗? 74. 传销是怎么把人骗上贼船的? 75. 怎么看“名正言顺”这件事? 76. 从《说文解字》看盖蒂尔问题 77. 为什么压力越大,对一件事的把握就越低? 78. 今天是不是你的信用卡还款日? 79. 有些歧视链是有必要存在的 第五章 语言哲学:你用什么思考? 80. 所有哲学问题的老大 81. 说错话可能比说废话更有意义 82. 如何有效抵制洗脑? 83. 马达加斯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84. 我只相信眼见为实! 85. To be or not to be应该咋翻译? 86. 现实的鸡与抽象的鸡,哪一只更实在? 87. 共同体乃是一种虚构 88. 以色列为何得以产生? 89. “御姐”的气质,到底是特殊的,还是一般的? 90. 四叔的颧骨不高,为何也算俺家的人? 91. 二战史上的一个重要暗号 92. 领导说话太含糊,该咋办? 93. 这种感觉你们都不懂,只有我懂 94. 疼痛的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神经科学说了算的? 95. 会说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96. 一提到“鸦片”,你会立即想到啥? 97. 你看,帅哥一枚! 98. 这司马懿真是一条鳟鱼啊! 99. 人类译员怎样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替代? 结语 感谢你,还保持着追求理想的初心 附录 对进一步学习哲学的阅读建议
我强调本书讨论的哲学是“用得上的”,这就预示了有些哲学是“用不上的”。“用不上的哲学”,大概有三种类型:
庸俗辩证法:无关痛痒
庸俗辩证法(注意:这不是指黑格尔的原版辩证法)的套路大家并不陌生,无非就是“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等等。它为什么用不上?就拿“对立统一”来说: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按照老板的命令,要解雇20%的员工。很不幸,张三就成了这20%当中的一个。
但要把他开掉,还是得讲理由不是?人力资源经理就说:“您虽然工作能力突出,但您和我们公司之间的契合度还是有点儿问题的,所以就不得不请您另谋高就了。”这时张三就会说:“按照‘对立统一’这条辩证法原理,我也有优点是不是?同理,你这个人力资源经理也是有缺点的。你自己咋就不把自己炒了啊?”张三这样说,话就没法说下去了。
庸俗辩证法的思维有时候就是这样,说了等于没说,类似于医生在开药的时候,给每个人都开同一个药方:“多喝水,多休息”,无关痛痒。
哲学史的药方:远水不救近火
第二种思路是紧扣哲学史。譬如,告诉你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怎么回事,讲清楚柏拉图思想有早期、中期、后期的变化,讲讲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等等。
但是这些思想家所讨论的语境和话题,毕竟与他们各自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哲学问题的反思,就无法脱离他所熟悉的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活。然而,时隔2000多年,若仅仅是站在哲学史的角度讨论这些文本,而不做任何融会贯通的话,今人就没有办法把古代的哲学文本和当下问题加以打通。
批判性思维:过分强调理性
第三种思路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要说明,“批判”在哲学语境里面不是骂人的话,是梳理、划界的意思,是个中性词。“批判性思维”就是说,你对于任何一个观点,都要用理性的头脑加以梳理,既看正面证据,也看反面证据。
这貌似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啊!然而,现在流行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实在是过于强调人类理性的一面,但凡是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人一直讲道理,其实很累的。即使是科学家、哲学家,在陷入爱情的时候,有可能也会不讲道理了。所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高估了理性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