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
2024年6月开始跑步,从每周跑两次3公里开始,遇高温7.8.9月歇了一阵,6月跑了73.25公里,7月更少,56公里,8月34公里,9月31公里,每个月跑量实在不多,跑了一个月的3公里后开始跑5公里,第一次跑5公里够呛,腿疼几天;6月的配速还在7.8之间,到了7月以后,基本稳在6分多,7月第一次跑了个长距离:8.52,配速稳在639;10月拉开了10公里的征程,12月开始跑13公里,2025年1月开始跑更长的距离,13公里,15公里,20公里,就这么跑了下来;
2.23首马23公里,用时218,也算是一个启程。
然而,真是跑上瘾了;我想我喜欢的大概是往前奔跑的瞬间——好像还可以走更远!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了,你想做的基础工作,几乎都能找到“助手”,比如今天的课件,如果思路够清晰,主题和框架内容已经准备好,只需要用DEEPSEEK梳理出PPT文案,然后再用KIMI细分生成PPT,略微调整,时长不过是一个小时内。
这显然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你够勤快,还可以做更多事情。
于是,每天我沉迷于和AI协作写科幻文学,写剧本,写之前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坚持下来的部分爱好;我还想用即梦绘画,用可灵做短视频……
在孵化这些AI软件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多薄弱,这里也不够,显然那里也不完美;个人的鉴赏能力要更具深度才行,要不然,AI帮你写出来的东西就是“陈词滥调大师”、“基本水平大师”……
开学的第一课我临时更换了教案,重新做课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AI时代怎么读书以及人工智能与文学的未来;樊登在聊起当下变化的一切时,他说未来有可能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我们依赖AI,阶层分化更明显;一种是AI作为主力,人类拿着“低保”生存……
余华讲的很棒,他称AI无法替代的就是作家,内容生产者,并举例卡夫卡的《变形记》,《变形记》的结尾显得粗糙了些,但并不妨碍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有败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絮絮叨叨的节奏、大段神经质的心理描写时常被人诟病,路遥小说过于直白的文笔常为批评家所指摘,马尔克斯本人甚至搞错《百年孤独》中的人物关系。
所以,到底要不要在阅读中培养AI时代最稀缺的「情感解码力」?
跑步的时候,我经常会把过去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片断或近期所遭遇的问题在脑子里过一遍,风从皮肤表层滑过,只有思维是跳动的;
就像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冲刷着过去,如果你仍驻足在过去或困顿于现在,那么,你很快就会被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