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还是少了些娱乐精神
互联网时代,讲究一个人设,山东是什么人设?我不知道,但今天其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则把山东具体总结了一下,大体是四个字,傻大黑粗。
这篇文章叫做《有一种现象,叫山东黑子》,采取了一种“各个击破”的方式,旗帜鲜明地反驳了“葱省”“酒桌文化”“考公大省”等等刻板印象。也算是一次对于网络舆论的主动出击吧,坦白说,这很山东。
比如反驳考公大省,就拿个数据出来,说我们并不是第一啊,前面还有广东跟北京呢。为了撇清这个身份,甚至不惜拿出河南来拉踩。

问题是,排名第四,就不是“大省”吗?而且,大家印象中的考公,是因为人数吗?
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不是那些面上的数据,而是具体的人,你身边的山东人什么样,他们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考公重要还是考学重要还是两个都重要,不需要做一个抽样统计,有时候,所谓的印象,不过是一种口口相传。
山东好不好做生意,企业最有发言权,而不是官方统计的数据;山东人爱不爱喝酒,喝酒的时候有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酒桌规矩,不需要上价值,谈孔孟,去山东喝一喝,就有直观的感受。
就跟杭州六小龙一样,你想像杭州一样吹自己,你要真的有这六小龙才行,否则就是干吹,尬吹。同理,你要去掉自己身上的“黑”印象,你要真做到。有情怀的导演拍的都是烂片,只能证明,他根本没有这个东西。
而且文中的论证方式,非常奇怪。属于没有办法反驳,硬反的类型。比如这句——

什么时候去山东喝酒,你说你不喝,就没人让你喝,那才是改变,而不是帮你“找代驾”,这内里上,还是“你今天必须喝”的代名词而已。
而且你这么苦大仇深义正言辞地一一驳斥,其实也是一种自证。别人说你是傻子,你疯狂摆手,面目呆滞,说我不是,我真的不是。那就只能证明别人说的是真的。
辟谣先要传谣,本身就很难。一篇文章写下来,看的人只会说,喔,原来山东人是这样的啊,然后把这里面写的是是非非跟自己身边的山东人一对照,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
而这个结论是传谣的还是辟谣的,就更是很难保证了。听其言,观其行,话说得好听,做不到,那就比难听话更难听,因为是假的。
还有这一趴,这里面你可以用任何地方把山东替换掉。

广东也没有deep seek,广东也能用deep seek,只要不断网。而且这一段的走势,俨然是想要个三押。就像一个老年人非要去参加中国有嘻哈,刻意追求“幽默+网感”又不得其法,就会形成一个大写的尴尬。
开年之后,杭州很盛,其他省份也想抓住这个话头,无奈硬实力跟不上,只好各自另辟蹊径,不能像杭州那样,硬核科技火力全开,就像江苏那样,摆上一堆南京的优势,然后问一句,为啥我们没有六小龙,显得又谦虚又骄傲。
像山东这样,既自证,又否认,也算是一种新的打法吧,属于自伤八百,杀敌两三的类型。其实你只要把日常的工作做好了,让企业百姓安居乐业了,喝酒行令也没有啥问题,你没有deep seek,你deep drink,也可以当成一种文化。
咱们都松弛点,自信点,从常识出发,按规律办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就是了,别图好听,做得好看也就是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大省,要有点娱乐精神,小老百姓可以认真,你有权有势有实力,有文有武有底气,别人咋说,任他去吧,天塌不下来。
开膛手贝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董小姐的压力,现在来到了“相关部门” (9人喜欢)
- 农行的日子还是过得太好了 (10人喜欢)
- 救同学的小伙可以补考,为什么有人感到不公平? (34人喜欢)
- “贾玲又瘦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4人喜欢)
- 重庆大学的刘教授,倒在了“深远”二字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