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时间胶囊
去年年底就在想着怎么回顾这一年,每年给自己写一篇年终总结除了是个习惯之外,更像是给自己一个安慰。我是个不管乐观还是悲观状态下都愿意一直往前走的人。每年年终总结一写,好的坏的都“翻篇”过去了。自己也能再开一局,打好新一年的牌。
今年的年终总结从去年年底,拖延到春节,再到正月十五,眼看着要出了正月。再不动笔,怕是这篇回顾我永远也不会再写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就像小时候发了期末考试成绩一样,如果名列前矛肯定第一时间“昭告天下”,如果考得不好,扭捏到最后一刻才拿出来让家长签字。虽然自己已经45岁了,也知道自己过的如何跟世人没什么关系,更多是面对自己。往往面对自己的失望才是真正的失望。
可我内心也知道,无论多失落,多失败,多沮丧。自己总不知道从身体深处什么地方能再收集来一点点勇气。虚弱又坚定的再开一局。也许是我天然对很多东西足够的钝感,能承受一些反复的冲击。也许我愿意在现实之外,还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勇敢。所以我一直等自己觉得准备好的时候写这篇回顾。在上海冬季尾声的周末下午,我鼓足勇气,打开屏幕,敲下一行字。那就让我把新的一年当做再开一局的契机吧。
过去一年无论从现实还是个人状态都是好坏参半的一年。个人感觉糟糕更多是过去几年解决各种问题之后的疲倦和失落,以及对未来大环境不确定的担忧。所以总愿意麻痹自己,过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现实生活来看,因为疫情造成的经营债务问题基本到了最后部分了。可是随着个人资产出售殆尽,赚钱能力下降,大的商业环境变差。最后债务还没按计划在去年全部处理完。希望今年有机会处理完,能过上至少“无债一身轻”的生活吧。不过相对之前几年,特别激进的“债主”我都还完了。剩下的债主相对温和,可协商一些,我也少了一些被讨债时的羞耻感,无助感和担心。
虽然看似快要爬出债务泥潭了,但我没有任何可开心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些付出了五年的时间,个人过往资产积累,大量身边的社交资源清零。跟一些钱和资产比起来。失去的时间和用时间积累起来的合作伙伴,朋友的信任才是最宝贵的。
前几天我的日本5年签签证过期,我在准备新的资料时,觉得过去5年从现实中我还算幸运,能吃饱穿暖,没有损失生命,也没丧失自由。但也是很不幸的5年。丧失了几乎所有,也包括大部分勇气和希望。在过去一年是开公司10多年来,我在经营和个人生活中是犯错最少的一年。除了之前交了太多学费,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已经有了成熟的看法之外,还因为我几乎没有做任何新的尝试,也没有为未来做任何投入。我终于变成了个安全并在原地打转的人。
去年一年我虽然看了很多书,也去了很多很棒的地方,做了不少思考。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哭”了。是的,去年我没出息的“哭”过很多次。而且不是在困难和被侮辱的情况下“哭”的。而是在一些非常平静的情景下“哭”。有小声抽泣,有暗自流泪,也有过放声大哭。
比如去年2月份,有天晚上我在浴室里洗澡。我忽然想起这就是“爱燃烧”创立10年的纪念日。我一个在浴室里默默的哭了半小时,没有出声,洗澡水和泪水就这么混合着冲进了下水道。10年前我和xb,小徐去银行存了钱,实缴了资本,开了公司。开始商业化运营“爱燃烧”。它成立的时候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它存在到第10年时候,知道的人依旧不多。它有尽力发展的前几年,也有疫情期间的挣扎,自救。还有我一无所有时候用支付宝“借呗”套现给它交服务器费用的窘境。疫情这几年中,我经历过数次刷爆信用卡,微信,支付宝之后。浑身上下只有几十块钱的境遇。我不能一定说维系这个网站和虚拟的服务器的价值是什么。不过我知道自己从开始的那一刻起,虽然犯过很多错,但从未改变过对整件事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8月份在北京,跟一个朋友喝的略有点大之后,她问我觉得这个项目还有未来么?我说如果说在商业方面它还能否有机会足够成功或者宏大,我不知道。不过它是我做过的对这个世界我觉得有点用的事,我在,这个项目就在。哪怕是非常小的光,哪怕需要很多年,只要我的经济允许,我就会不断的把它继续构建起来,犹如修建教堂的圣殿,也许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认为终有一日会让它高耸入云。
这件事不伟大,也不英雄主义。只是我想做个知行合一的人,用自己的时间去实现自己认可的事。
8月跟群主去甘南的洛克之路徒步,第三天群主走的比较快,走着走着就剩我一个人在路上走。走在3800米海拔的高原,翻过垭口的时候,天异常的高,远处异常的辽阔。盛夏的高山草甸疯狂的生长。我一个人没来由的嚎啕大哭。内心不悲伤,也没什么委屈的事。就是哭,边走边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狠狠的哭了快1小时才止住。大概是日常自己无论面临什么情绪或者不如意都想逃避却不能表达,或者被生活环境压在心里。到了一个如此没有压力,如此壮丽的地方。在轻微缺氧的情况下,锁住情绪阀门止不住了,一股脑的展现给了甘南大地。这里没有人,除了远远的牛群,偶尔过境的秃鹫或是苍鹰。只有无比辽阔的草甸和远处的山。
从那次大哭之后,我觉得自己对很多事释然了,或者说期待值降低。日常想的更多的是怎么平稳的度过下半生的时光。
9月一个人又在日本立山里走了很久,走着走着开始大哭。后来我发现自己一个人,在极度空旷的自然环境中就容易大哭,在户隐高原,熊野古道都哭过。就像是个丢过几次脸的人,再不难为情一样。哭得没有征兆,结束的也没理由。但每次哭完都像是跑完一次长距离一样放松。未来可能还有无数沮丧,屈辱甚至苦难的日子。但这些在大自然里的无忧无虑,目标简单的生活是人生非常值得的时光。它能让你不用太伪装。
如果还用“成长 ~创造 ~收获 ~ 体验”来看过去一年。
成长方面自己应该是取得了不小进步:
比如想清楚了实践和规划的关系。看到无论雷老板在造车过程中的亲力亲为,还是看过《马斯克传》之后对他参与各种拧螺丝,刷涂料的工作的参与。都让我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具备在第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么重要。重要的尝试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实践和推动。如果只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方向思考,资源获取,调配方面。缺乏第一线的体验和信息很难真正做好后续的工作。
今年我开始自己尝试直播,自己去考察,自己去带业务。每个环节都参与,不假人手。也不迷信权威和合作伙伴。在实践之后再判断。今年的改变受身边人影响比较大,相对周围一片对经济,环境的悲观看法之中。我得到的几次“正能量”谈话,无一不是来自亲自动手实践,先在小业务行成完整链路闭环之后再向前推动的“业务实操者”。真实的面对业务和自己。无论是做内容卖衍生品,还是低成本开民宿一个客户一个客户的销售,或者个体完成项目的调研,设计,招募,交付所有事的“业务实操者”。大家都有个共同点,不再获取迷信虚假的流量ToB 或者 ToG。而是真实的面对每个真实个体用户的付费。市场这么大,即使很小的领域,有差异化,在足够多时间的积累下都能实现业务闭环。
去年对人和事的判断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就算有错误也能在早期马上纠正。在多年与人合作之后,我逐渐建立了某种对人和事判断的直觉,以及所有合作先从利益和规则开始的模式。利益和规则才是一切问题的底线。短期利益,才是绝大多数人做判断的依据。所以对于一开始就不谈利益或者规则的合作,我认为他根本没想清楚或者在有意隐瞒什么。一个人能表达出他对短期利益的期待,至少说明这个事可以开始。这点对我自己和他人都一样。
还有就是排除了对“规划”的迷信。我相信人的远见能看到趋势,但我不相信人能够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精准的看清每一步。无论多聪明的人都是在判断大趋势之后,实时在调整自己的道理和方法。精准规划的案例如果不是后人的美化,大体就是足够好的运气。
创造方面今年自己尝试了新的业务,是个没有什么本金,资源和团队情况下的业务选择。算是个非常细分的小生意。不过用2,3年时间应该能发展成一个保证团队运转和自己基本生活的业务。那时候我也就再有余力继续推动之前爱燃烧创业还没做完的事。
这个小业务算是我想了很久之后找到的跟自己对未来趋势判断同步,符合自己兴趣,不需要投资也不用合作伙伴,也不需要“鸡鸣狗盗”之类“割韭菜”的模式,同时还能在商业方面可行的事。现在才能理解巴菲特说的人生是一张只有 20次投资机会的“打卡纸”的比喻。从商业方面看投资机会很多,全球几个资本市场,公开的股票可以买的也有上万家公司。但符合你能力圈,符合价值观,符合风险,符合趋势,同时还有长期利益回报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人生的每次重大决策其实都是投资,用自己的时间投资。
疫情期间也尝试过几个小项目,合作的既有上市公司,大私营企业也有个人组建小团队。但无一例外都推动了几个月就失败了。自己也亏损了几十万。合作的人有自己的师兄弟,也有还算信任的朋友。究其原因都是目标太高,短期没有回报在经济下行时对投入的犹豫。所以“长期主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知易行难。自己如果想做长期的事,就要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构建业务,不要尝试或者想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加持”,“赋能”。只有长期坚持某个业务的构建,才能逐渐打磨成熟,等到合适的机会。
收获方面。靠近年底时候把腾讯和小米的股票卖了了结收益。3年时间有50%不到一点的收益。由于本金很少,最后只赚了几万块钱。年后这2个公司股票继续大涨,不过我的能力(年前我需要现金去解决年关的债务问题)和判断(对中国资产长期不太看好,以及觉得他们的股价已经兑现了价值)都不配赚这个钱了。这几年炒股的时间算是对“价值投资”的一点小小的实践。未来我再有余钱还是会继续通过买股票来实践“价值投资”。
公司经营方面的亏损已经非常少了,倒不是因为业务变好。而是我彻底的把所有不必要的开销都关闭了。所有不能带来当期收益的合作,项目也都不做了。去年底还想是不是再招1,2个员工。把有些业务再推进一下。不过现在在上海一个员工,按税前1W工资来考虑,一年成本最低也是15-16W。现在赚15-16W需要我跟甲方,用户来来回回辛苦好几个项目才能拿到。正在犹豫期间,收到了税务催缴社保的短信,想想万一今后哪个月回款不及时,现金流吃紧又要让自己处于痛苦和自责的状态。与其这样,不如不发展。现在的状态其实是我用自己的时间做项目换钱维系公司运转,自己的时间有限,能接到的项目也有限,能负担的成本有限。实在没信心再给自己增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产生收益的成本。所以断了短期再多找2个员工的念想,自己带着现在的小团队能做多少做多少吧。今年能按时发工资,交社保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体验方面,去年是这几年生活最稳定的一年。读了20多本书,既有一些网红的科技类书籍比如 《智人之上》,也有不少传记马斯克,卡夫卡,梭罗的传记,也看了不少小说。相比前几年商业类,科技类的书籍看的少了。对于大热的 AI 也没那么热衷。不知道是不是衰老的一种体现。倒也不是不感兴趣,而是有点力不从心。对AI能否改变生活和世界,有点“爱怎么着怎么着”的心态了。
无论是徒步,滑雪,骑行,跑步都是最近几年体验最好的一年。
跑过4,5场很棒的越野赛,有北信浓,淡路岛,岐阜的养老山地越野赛。参加了南京马拉松,算是国内这几年体验最好的马拉松比赛。还在民丹岛参加了铁三比赛,第一次体验了在大海里比赛。
骑行了濑户内海和富山湾,这2条世界级的骑行线路,给我留下了不少到死都不会忘记的壮丽的瞬间。徒步了立山,秦岭,甘南,户隐高原,日本的中山道。再见到这些壮丽的山河与自然时候自己的心情和20,30几岁时完全不同。在帐篷,在小民宿,在路边的咖啡厅。一切像电影的画卷般徐徐展开。自己已经不再期待在旅途中碰到最完美的光线,气候,体验什么美食和精致的环境。而是在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之上体验每个没有压力的瞬间。这些都是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不值得给别人分享,不值得炫耀。但让自己的人生真实又丰满。
双板的滑雪水平也提升了不少,还没开始尝试单板。但现在的水平能让自己慢慢体验到滑雪的乐趣,也看到了无数在雪地中不同的光影和颜色。原本以为雪就是白的,今年在不同的光线和环境中见到了不同雪的形态和颜色。
去年因为考察项目的原因,逛了半个日本,去了20多座之前没去过的城市,也涉足了10多座美术馆,博物馆。相对国内的宏大叙事,日本在很多方面做的更丰富,也细腻。比如在松本这个日本五线城市。我就看了草间弥生的展览,市立博物馆,日本各寺院的春季佛陀涅槃图的展览,浮世绘博物馆。甚至在一个博物馆的角落,有个小展厅有专门的川岛芳子 的展览(她的养父川岛速浪是松本人)。当通过一个微小的角落窥探到了世界的宽广和丰富时,你就想花更多的时间去把这个角落扩大一点。在松本旁边有个小村子叫安昙野,从安昙野到白马村有5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有2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被称为 Art Line。今年春暖花开,准备骑着自行车花2,3天时间逛完。就像当年年少的我骑自行车看春天的槐树,田野和废弃的长城一样。
可能是年纪原因,对于是否能创造什么“伟业”或是成为“英雄”的兴趣越来越低。对构建“世界”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觉得这一生能好好的看看世界,也是不错的经历。这个世界是季节,也是自然。是一杯酒,也是偶尔认识的一些人。是世界各地我去过的博物馆,也可以是我去过菜市场,是我看过的壮丽的花火,也可以是寒冷山里烧水时气炉发出的微弱的光。现在我一个人背着包孤独的经过全世界,并不会感到失落。
新的一年中对于成长和体验。我满足于现在的速度,再慢一些也没问题。人过了45岁,自己曾经熟悉的世界慢慢的在瓦解。经过的事成为历史,熟悉的明星逐渐离世,爱过的人成为过往。你知道会有截至点,我已经没有在截至点之前一定要了却的心愿。到截至点前我的体验更丰富或者更平淡些都可以。我的前半生已经体验过一个不错的世界了,虽然有无数的错误,遗憾和不完美。但我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时间超过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
我只要还认真思考,认真生活。每年读20-30本书,去一些自己期待的的地方,体验一些自己不同的经历就好。是自然,是市井,是高雅的艺术,是简单的乐趣我都愿意去经历。今年海外主要还是日本,国内会围绕江浙沪和成都西部去一些地方。
在创造方面期望现有的小业务流程方面能够闭环,作为业务的资金,资源根基变得扎实。做差异化,有价值的事。好好的面向用户服务。
收获方面希望能把剩余的债务处理完。我个人多年生活所需甚低,无论是动手还是动脑的事都愿意自己处理,需要购买的服务和产品也不多。还在用2017年的电脑和2019年的手机。没有债务之后,很少的钱我应该也能过的很好。这几年经历让我对与人交往也变得清晰很多。能够快速用利益进行交换的,就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运营关系。很多人无论是人品,能力还是兴趣并不值得我花时间去建立关系。人能维持少量信任或者志同道合的关系对于一生来说也足够了。自己过往有些社交太过功利,还是对收获,收益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未来自己要珍视时间以及真正重要的关系。
人在大历史的巨变中往往不会自知。我们很难用真正的“客体化”的角度观察自己的生活和世界。要做的就是知道自己是一条很小的船,无论是沿岸航行,还是躲进内河,甚至搁浅在池塘。都能承受安静的过日出日落,打渔煮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