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职业身份和家庭身份后我还是什么?
从去年夏天离职到现在已经大半年,这是我在离开学校后第二次有这么长的待业期,第一次是毕业后回家躺了半年。
在社会上每次认识新朋友,一定会互相问“你是做什么的?”听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后,自我感觉已经对这个人的特写完成80%了,好像真的就快速了解了对方,TA的行业薪水价值观社会地位能力个性,都囊括在这里了。
我已经停滞大半年,这段时间里一半用四处游玩来消磨,一半用自我独处来度过,严格来说都是独处因为游玩也是自己一个人,自我独处越久会想的越多,胡乱的毫无逻辑理性的思考,虚无感越来越容易占上风,没有社会职场社交,没有家庭琐事牵绊,没有严格清晰的目标方向,我还剩些什么?或者说我还有什么要做的?如果一定要个身份,我现在是什么角色?现在我还能探索什么?这样下去我会变成什么?
没有具体的答案,或者可以说今天写下了答案,明天答案又会变,一直提醒自己少想多做,哪怕直接出门去散步也是做事,于是用写篆书,锻炼身体,拍照,看展,填充公众号和小红书内容,读英语,看剧,写日记涂鸦等等能马上做的事来填充每天。想象一下另一种情况:急于入职新的公司,无缝衔接下一份工作,很快适应新公司的角色,马上熟悉新公司的社交环境和领导个性,这样的话我何必要换新工作,现任的工作已经是有史以来最适合我的工作了,前提是明确清楚我很难因换工作而拿到更高的薪水和更合理的工作时间。
当一个人找不到深刻的意义时,就会用享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失去工作让人不安,尤其是我早已习惯打工的角色,被人管理的角色。越来越多认识各种各样的群体,看到周围的人毕业就创业,看到主业副业两手抓,还看到成功从打工人切换为老板,感觉周围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像小时候放学,看别的小朋友一个一个的都被家长接走了,就剩自己只能茫然的一边干等一边胡乱玩玩具。这是一个直面关键问题的机会。
在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城镇安宁祥和,医疗贸易便捷高效的地方,有自己的房屋,有不厌倦的带来积极意义的工作,有自己的时间做手工之类再创作的事情,这是我想要的生活,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想法带动我的行为,将这些理想的一部分逐渐实现,一块一块逐渐拼凑起来。
在工作之前,最喜欢做的是视觉再创做之类的事,完全会忘记时间,比如布局一个空间并做它的剖面图平面图,搭建一个房间模型,不得不想到小学时候唯一感兴趣的游戏就是模拟人生,在任何布料上画图,染布,版画雕刻拓印,拼贴,丝网印刷,做推文长图,橡皮章,为此搜集了很多素材,希望在未来某一刻利用起来。
已经十几年了,这种喜好没有变,我想对于此肯定不会三分钟热度,不过除了这项稳定的喜好,今年还有一些新目标,其实去年就已经行动了,就是游泳,从未想过我会连续学五天,要不是天气太冷快要感冒了,我相信我可以两周每天去(倒是也没有那个必要),另外一项就是在写字(尤其篆书)中找到平静的感受,在儿童时期写字,在大学书法社写字都从没有的感受,要感谢诃林书院的老师和项目,当然更要感谢自己发现了诃林书院。单纯为了乐趣,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不管是蓝海还是红海,只要自己真的开始从任何小事做起,以好奇心为目标,延续闲置已久的热情。
我想工作也是表达自己目的的手段之一,现在对于一份工的认识和定位是全新的,不会过于放大它的地位和重要性,我想这样的话,会少一些以前那种莫须有的责任感和焦虑感,放长远的目光去看待它,在一个完整的宽广的布局中去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