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特发性震颤的根源在于肝肾阴虚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自主震颤。现代医学多采用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或难以耐受副作用。中医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以下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特发性震颤的综合调理方案。
### 一、特发性震颤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特发性震颤归为“颤证”“颤振”“肝风内动”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风痰内动及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1.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会导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从而引发震颤。
- 常见症状:震颤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2. **气血两虚,筋脉失养**
-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气血两虚会导致筋脉失养,肌肉无力,从而引发震颤。
- 常见症状:震颤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等。
3. **风痰内动,阻滞经络**
- 饮食不节或脾虚运化失常,导致痰湿内生,痰湿与风邪结合,阻滞经络,引发震颤。
- 常见症状:震颤伴有肢体麻木、胸闷、痰多、舌苔厚腻等。
4. **情志失调,肝郁化火**
- 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动生风,引发震颤。
- 常见症状:震颤伴有情绪烦躁、易怒、失眠、口苦等。
#### 二、中医综合调理方案
1. **中药调理**
- **滋补肝肾,熄风止颤**:常用方剂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 **补益气血,养筋止颤**:常用方剂如八珍汤、归脾汤,补益气血,养筋止颤。
- **化痰熄风,通络止颤**: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化痰熄风,通络止颤。
- **疏肝解郁,清热熄风**: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疏肝解郁,清热熄风。
2. **针灸疗法**
- **常用穴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足三里等,疏通经络,平肝熄风。
- **耳穴疗法**:选取肝、肾、神门等耳穴,进行贴压或针刺,调节脏腑功能。
3. **推拿与导引**
- **推拿**:通过按摩四肢和头部,疏通经络,缓解震颤。
- **导引**: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4. **饮食调理**
- **滋补肝肾**:多吃黑芝麻、核桃、枸杞、桑葚等。
- **补益气血**:多吃红枣、桂圆、山药、黄芪等。
- **健脾化痰**:多吃薏米、茯苓、陈皮等。
5. **情志调摄**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学会释放压力。
- 通过心理疏导、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 三、预防与调护
1. **饮食调理**
-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等。
2. **情志调摄**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学会释放压力。
3. **规律作息**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4. **适度运动**
- 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特发性震颤的根源在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风痰内动及情志失调。通过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熄风、疏肝解郁等方法,可以有效调理特发性震颤。同时,饮食调理、情志调摄、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也是预防和缓解症状的重要手段。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在治疗特发性震颤时,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整体调理和脏腑功能的平衡。通过综合调理,患者可以逐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家人们注意啦!李艳波主任深耕特发性震颤治疗领域近四十年,精心钻研出独家经验方 ——“活络除颤汤”,如今已成功拿下国家专利!此汤遵循 “补益肝肾,熄风止痉,活血通络,滋生养肝” 原则。重点是,它并非量产成品药,李艳波主任会依据每位患者病情、体质一对一精准调配,服药期间能有效规避各类副作用,相比西药,药性更稳定。
添加微信:bjrat121
电话:18710161004